2012年12月28日

焦慮是戒得掉的:不再自己嚇自己的四個練習

—賈斯汀常常為了工作失眠 (其實工作好好的,但他就是無法放鬆)
  —露西亞擔憂她的小孩 (其實他們都是大人了)
  —蓋蒂要化療,雖然醫生覺得情況還不錯,但她總覺得「完蛋了,完蛋了!」
  —曼尼想交女朋友,但只要一想到要跟女生見面,就滿腦子自己先前挫敗的經驗…

  人類大腦具備一種警戒系統,一旦偵測到危險,就會產生焦慮的反射動作:腎上腺素升高,坐立不安……。這本來是為了讓人在叢林或野地,遇到危險能快速逃命之用,但是卻讓在現代的都市叢林的我們,深受其苦。

  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焦慮的描述,劇情都差不多:
  —萬一哪裡出了差錯該怎麼辦?
  —萬一我讓自己出糗了該怎麼辦?

  這些感覺讓平穩站在地上的你,感覺像是快要掉到懸崖下去!

  罪魁禍首就在這個初念(第一個想法)。很多人面對刺激,第一個想法總是「很負面」,然而這些嚇人的第一想法,但卻不一定是事實。比如:湯姆正在做簡報,他發現大家不是很專心,有人在看手機,傳訊息,有人顯出不耐煩的樣子。湯姆越來越緊張,不知該怎麼說下去…

  在這個案例中,湯姆看見會議中同事的反應,他的第一個想法,是把他們解讀成別人討厭自己,或者自己表現不好,可是這並非事實。但這個解讀卻誤導了湯姆了身心狀態,讓他產生不自然的反應。可以說,焦慮就像是過度保護的孩子的父母,雖然出於好意,卻會讓人被牢牢控制住,無法自然舒展自己,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表現結果。因為人處在焦慮的身心反應中,時間都花在這些身心反應上,或錯失機會把時間花在做事上。

  本書作者說,焦慮就像亂叫的狗。你要花10分鐘聽狗亂叫,還是叫牠閉嘴,讓你可以清淨地思考並解決問題呢?作者提供了一套實用的方法,讓大家面對問題時,能阻止自己進入焦慮的迴圈,直接進入解決問題的流程!

  ◎戒除焦慮的四個步驟

  1.暫停,並重新貼標籤
  當你引發焦慮的第一個想法(負面想法)出現的時候,不要把它當成事實。這時也不需強迫自己「正面思考」,只要「不負面思考」就好!如此迅速阻斷進入焦慮情緒的引爆點。

  2.挑出真正的問題
  你的偵察系統發出危險訊息,必定有幾分真實性,雖然可能不如你的第一想法那麼糟,但是事情可能有其挑戰性或棘手之處,與其一心一意認定「整個都毀了」,不如細看情況,到底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或者最大的困難點在哪裡?

  3.找到最佳作法
  不要認定事情一定是怎麼樣,或者事情一定怎能怎麼樣?保持彈性,想想其他可能性,把自己從「萬一………怎麼辦?」的恐怖情境,轉換成「如果……會怎麼樣?」找到希望的光芒。

  4.展開行動
  除了在想法上做些轉念,現在你需要做出一個能夠讓你困住的大腦轉變想法的作為。從簡單的,隨手可以做到的小事開始……

Bill Gates Rules

Bill Gates recently gave a Commencement speech at a High School about 11 things they did not and will not learn in school. He talks about how feel-good, politically correct teachings created a generation of kids with no concept of reality and how this concept set them up for failure in the real world.

Rule 1: Life is not fair - get used to it!

Rule 2: 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 self-esteem. 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Rule 3: You will NOT make $60,000 a year right out of high school. You won't be a vice-president with a car phone until you earn both.

Rule 4: If you think your teacher is tough, wait till you get a boss.

Rule 5: Flipping burgers is not beneath your dignity. Your Grandparents had a different word for burger flipping: they called it opportunity.

Rule 6: If you mess up, it's not your parents' fault, so don't whine about your mistakes; learn from them.

Rule 7: Before you were born, your parents weren't as boring as they are now. They got that way from paying your bills, cleaning your clothes and listening to you talk about how cool you thought you were. So before you save the rain forest from the parasites of your parent's generation, try delousing the closet in your own room.

Rule 8: Your school may have done away with winners and losers, but life HAS NOT. In some schools, they have abolished failing grades and they'll give you as MANY TIMES as you want to get the right answer. This doesn't bear the slightest resemblance to ANYTHING in real life.

Rule 9: Life is not divided into semesters. You don't get summers off and very few employers are interested in helping you FIND YOURSELF. Do that on your own time.

Rule 10: Television is NOT real life. In real life people actually have to leave the coffee shop and go to jobs.

Rule 11: Be nice to nerds. Chances are you'll end up working for one.

2012年12月26日

夢想

文 / 李安

1978年,當我準備報考美國伊利諾大學的戲劇電影系時,父親十分反感,他給我列了一個資料:在美國百老匯,每年只有兩百個角色,但卻有五萬人要一起爭奪這少得可憐的角色。當時我一意孤行,決意登上了去美國的班機,父親和我的關係從此惡化,近二十年間和我說的話不超過一百句!

但是,等我幾年後從電影學院畢業,我終於明⋯⋯白了父親的苦心所在。在美國電影界,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華人要想混出名堂來,談何容易。從1983年起,我經過了六年的漫長而無望的等待,大多數時候都是幫劇組看看器材、做點剪輯助理、劇務之類的雜事。最痛苦的經歷是,曾經拿著一個劇本,兩個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對別人的白眼和拒絕。

那時候,我已經將近三十歲了。古人說:三十而立。而我連自己的生活都還沒法自立,怎麼辦?繼續等待,還是就此放棄心中的電影夢?幸好。我的妻子給了我最及時的鼓勵。

妻子是我的大學同學,但她是學生物學的,畢⋯⋯業後在當地一家小研究室做藥物研究員,薪水少得可憐。那時候我們已經有了大兒子李涵,為了緩解內心的愧疚,我每天除了在家裡讀書、看電影、寫劇本外,還包攬了所有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將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還記得那時候,每天傍晚做完晚飯後,我就和兒子坐在門口,一邊講故事給他聽,一邊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生活費)回家"。

這樣的生活對一個男人來說,是很傷自尊心的。有段時間,岳父母讓妻子給我一筆錢,讓我拿去開個中餐館,也好養家糊口,但好強的妻子拒絕了,把錢還給了老人家。我知道了這件事後,輾轉反側想了好幾個晚上,終於下定決心:也許這輩子電影夢都離我太遠了,還是面對現實吧。

後來,我去了社區大學,看了半天,最後心酸地報了一門電腦課。在那個生活壓倒一切的年代裡,似乎只有電腦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讓我有一技之長了。那幾天我一直萎靡不振,妻子很快就發現了我的反常,細心的她發現了我包裡的課程表。那晚,她一宿沒和我說話。

第二天,去上班之前,她快上車了,突然,她站在臺階下轉過身來,一字一句地告訴我:"安,要記得你心裡的夢想!"

那一刻,我心裡像突然起了一陣風,那些快要淹沒在庸碌生活裡的夢想,像那個早上的陽光,一直射進心底。妻子上車走了,我拿出包裡的課程表,慢慢地撕成碎片,丟進了門口的垃圾桶。

後來,我的劇本得到基金會的贊助,我開始自己拿起了攝像機,再到後來,一些電影開始在國際上獲獎。這個時候,妻子重提舊事,她才告訴我:"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項長處就足夠了,你的長處就是拍電影。學電腦的人那麼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你要想拿到奧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證心裡有夢想。"

如今,我終於拿到了小金人。我覺得自己的忍耐、妻子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同時也讓我更加堅定,一定要在電影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因為,我心裡永遠有一個關於電影的夢。

出處: 《讀者》

How To Write Your Own Killer Cover Letter

http://www.blogging4jobs.com/job-search/how-to-write-your-own-killer-cover-letter/
 
by shannonsmedstad on December 23, 2012
 
There you are. Sitting in your chair, reading the headline of this blog post, wondering … “Really, do I even need a cover letter anymore?” And, the short answer is: Sometimes. There are some hiring managers that still want to read cover letters and require them as part of the screening process. You see, many people get assistance in writing their resumes, but the cover letter is often left up to the job seeker to write. Unassisted.
Cover letters give the reader insight into your personality, achievements and writing skills. So, just like your resume, be sure that your cover letter is free of grammatical errors. Here are a few other tips for writing your own killer cover letter.

COVER LETTER TIPS FROM AN HR PRO

When possible, address your cover letter to an actual person, then begin with a strong opening statement that demonstrates your interest in a specific job. I also like when candidates tell me where they saw the job posting, as it helps me gauge the ROI on advertising sources.
Dear Ms. Smith:
When I read ABC’s posting for a Human Resources Business Partner on LinkedIn, my interest was immediately sparked.
The cover letter is a great place to highlight some of your significant career accomplishments. Can you name three to five things that make you an awesome candidate? Good. Include them on your cover letter. Entice the hiring manager (or recruiter / HR generalist) to want to read more.
As a motivated human resources professional with more than XX years of experience working at DEFG Co., I contributed to the company’s success by:
  • Really significant accomplishment
  • Quantifiable career highlight
  • Huge project that put your name on the map
  • Major kudos received for doing this
Since you are essentially selling a company on why to choose you, your cover letter and resume become your most important marketing tools. Like any pitch, you want to close strong.
During my last review, the vice president referred to me as “a key member of the DEFG team … that delivers results and builds cohesion along the way.” As you can see from my background, I have the experience you are looking for in an HR Business Partner. In addition,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becoming a key member of the ABC team and in speaking with you further. I can be reached at 301.XXX.XXXX.

A FEW OTHER QUICK TIPS ON COVER LETTER WRITING

1. Keep it short and sweet. No one wants or has time to read through a novella.
2. Include your heading at the top, similar to the one you use on your resume.
3. Read over it aloud a few times to ensure everything reads well.
4. Proofread it again and again; don’t rely on spell check to pick up all errors.
Have any other cover letter tips? Feel free to share them below.
Get more resume writing and cover letter tips, by downloading Blogging4Jobs’ FREE career toolkit including resume and coverletter templates. Click here.

2012年11月14日

發現心關係

 


發現心關係 導讀翻譯書《不被情緒綁架:擺脫你的慣性與恐懼》。

選讀書本:不被情緒綁架(擺脫你的慣性與恐懼)。 作者:佩瑪.丘卓。 出版社:心靈工坊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在講我們被一種情緒所捕捉的時候,應該如何讓自己可以平靜下來。


因為工作的關係,每天都會收到好幾本這樣的書,每一本書我都會認真的看過,可是有的書我會覺得讀完了好像也不會讓你更容易平靜或解脫,就是把它當作道理讀。例如說:當你受到委屈的時候,你要多為別人著想。問題是當受到委屈的時候,內心像火一樣在燒時,到底要怎麼樣為人著想?這個方法到底在哪裡?

每一個情緒本身,根據研究不會超過一分半鐘。在這一分半鐘,我們的習慣是有了情緒,我們就會開始製造想法,就會一直想要用想法去抗拒這樣的情緒,當開始有思緒之後,思緒就會滋養剛才那一分辦鐘應該消失的情緒。用這位比丘尼作者的說法是「那個情緒就被滋養了」也就是你有了不好的情緒之後,你會產生一些慣性的想法,這個想法會滋養情緒,這是為什麼我們會生氣、抓狂、心臟怦怦跳超過一分半鐘

當自己被某種情緒抓住的時候,告訴自己說「那是一個鉤」,就像是掛著魚餌的鉤,被鉤到的時候就告訴自己「我被鉤到了」,例如說:我被妒嫉、恐懼..等等鉤上了,可是鉤上了之後,你要開始試著讓自己開放,不要一直大口的去咬那個魚餌。當你大口咬住魚餌後,那個鉤子就會深深的卡住喉嚨進到你的心裡,於是你那個情緒會變的很長久,當情緒愈長久的時候,你就看不到外面的東西。

我們在思考一個困難,一直重覆、一直打結的時候,你是不是也發現到同樣的想法會增強同樣的情緒呢?除非你能夠找到不同的想法,可是很奇怪的,我們最喜歡的是所謂的「慣性」,我們最喜歡用那個一直去加強情緒的那一個想法,而我們並不是很喜歡用會解脫的方法。

有些人非常喜歡對自己的情緒跟心靈做一些工作,但是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麻煩,會覺得就順其自然就好了。我覺得順其自然是非常難做的,所謂的順其自然是你「不要用想法去咬住那個鉤」所以有些人以為他在順其自然,其實他是在咬情緒的鉤子。

作者的老師丘揚創巴仁波切說:『我們必須要從剛強固著的心解脫出來,每一次呼吸逸入空中,心就敞開了。』意思是我可以待在此時此地(當下),而不是從此時此地缺席、迷陷,沉入我們的思考跟憂慮當中,因為那其實是切斷我們跟外界的連結,切斷了聲音和影像,切斷了當下剎那的力量和奇妙,我們必須停下來。

最近讀到一首詩句「如果你要談詩論文我沒有辦法,我只想帶你出去看看這純樸的鄉間」。如果你被情緒綁著的時候,往外走一走,你很容易就覺得世界很寬廣,就不會覺得自己陷在裡面。

電腦、電視、手機一直會把我們的思緒所佔滿,所以現代人愈來愈習慣用腦子去思考,而不是用感覺。只要我們處在一種自動運作的模式,那會一直被情緒念頭追著跑,我們一定會覺得招架不住,所以無論是在很平靜的地方,還是在世界上最忙碌的地方,在任何環境裡我們必須常常練習讓心裡面有一個平靜。

每一個人在尋求幫助,不管是跟朋友或專業人員聊的時候,幾乎都會先講別人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我實在無法想像為什麼他會這樣對待我....等等,每個人的故事不管什麼內容,所有的形式都是這樣子的。我常常很想對他們講一句話說:『你似乎對別人的心理發生什麼事情比較有興趣,可是對你自己心理發生什麼事情,你好像不是那麼有興趣』因為要探索內在不一致的東西其實是比較困難的。

當你在半夜因為悲傷的情緒無法入眠,覺得內心像被火著燒的時候,我們能不能使用一種慈悲心的感覺,就是去想此時此刻全宇宙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張著眼睛睡不著,正在為某種一樣的情緒難過。當你這樣想的時候,首先,你會感覺你不再孤獨。第二,當你在調整自己的時候,你在呼吸這樣的痛苦(吸進痛苦,呼出療癒),給自己一些堅定的信念告訴自己說我會在呼吸中慢慢排泄這種情緒的時候,你也在跟全世界擁有一樣痛苦的人一起努力,這是一種能夠跟人連結的本能的能力。在痛苦當中相信自己跟其他的人一樣的平凡,拋棄那種我最特別、我最重要、我失去的東西最好...等等這樣的執著。

所有的內在力量都來自於我們要先發出一個肯定的訊號,也就是「我要做改變」。

2012年11月5日

五年來的早餐

作者:護士

在一個很忙碌的早上,大約是八時三十分,一個大約八十歲的老人家想找醫生幫他拆線。他很趕,但醫生正在幫人做手術,所以他一直等,不停地看錶。


當時這個護士自己不是太忙,看著老人家好像很趕似的,自己又沒什麼好做。讓我來幫他拆線吧!

叫那個伯伯先坐下,把傷口上的布一層一層地拆下,一邊拆一邊和那個伯伯閒聊。護士小姐好奇地問:「為什麼你這麼趕?」「是呀!因為我在九時約了人。真不好意思,麻煩你了!」

護士好奇的想:八十多歲的老人應該不用上班,什麼事情讓他那麼趕呢?老人家說:「是呀,是呀……我要趕去老人療養院陪我的老婆吃早餐。」

護士小姐就更加好奇:「啊呀!進了療養院啊!沒有什麼嘛?」老人家答:「啊!沒事了,柏金遜症,都好一段日子了。」

護士小姐幫他拆好了線,看一看錶:「哎呀!你會遲到,怕不怕你的太太會擔心你呀?」老人說:「不會,這五年來她都不認得我了,我去不去,其實她都不知道?」

護士小姐很好奇地問:「她已經不認得你五年之久?你還每天早上都去?」老人笑笑說:「她不認得我,但我認得她就可以了。」跟著他就慢慢轉身走了。

護士看著他的背影,眼淚慢慢地落下來了。

她自己想:這就是我需要的愛情.真正的愛情不只是身體上,不只是講浪漫氣氛;真正的愛情是接受,接受以前的對方,現在的對方和將來的對方,無論他以前是怎樣,現在或將來是怎樣。

快樂的人不一定要最好的,快樂的人是把他所有的都看成最好的。


來源:網路文章

2012年10月25日

12 Guidelines for Deciding When to Persist, When to Quit

 by Rosabeth Moss Kanter  |   1:00 PM October 23, 2012
 http://blogs.hbr.org/kanter/2012/10/12-guidelines-for-deciding-whe.html

When you're getting something new go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 and failure is often a matter of time: how long you give it before you give up. Efforts that begin with high hopes inevitably hit a disappointing sag. It's Kanter's Law: "Everything can look like a failure in the middle."
In the messy middle, unexpected obstacles pop up because the path is uncharted. Fatigue sets in. Team members turn over. Impatient critics attack just when you think you're gaining traction. Tough challenges almost inevitably take longer and cost more than our optimistic predictions.
That's why persistence and perseverance are important for anyone leading a new venture, change project, or turnaround. But the miserable middle offers a choice point: Do you stick with the venture and make mid-course corrections, or do you abandon it? Do you support incumbents making progress even though the job is not yet finished, or do you abandon them for another group's unproven promises?
Persist and pivot, and the effort could go on to success. Pull out in the messy middle, and by definition the effort is a failure. The issue is deciding which direction to take.
Consider this real-time case. Airtime, a video conversation platform, launched in the summer of 2012 by Napster legends Sean Parker and Shawn Fanning with much hype and more than ample funding. After a mere 4 months, Airtime has been pronounced in critical condition by media doctors because it has attracted only a trickle of users. Now Fanning has reportedly departed, and critics are chattering about failure. Famed Facebook advisor Parker claims that it is "ridiculously early" to plan Airtime's funeral. He argues that it takes 6 to 12 months to get things up and running. I suppose that 12 months is considered almost a lifetime in the digital age.
But a year might seem short to other people. Just ask Hewlett-Packard's CEO Meg Whitman, who has already declared that she couldn't accomplish much in a year and needs more time. I hear woes-of-the-middle tales from all kinds of leaders in all stages and sectors; innovators getting a new idea off the ground, real estate developers facing stalled construction, companies approaching foreign markets, and CEOs leading complex turnarounds.
Whether it's a start-up like Airtime, a turnaround, an elected official, or your own pet project, there are 12 key questions that can help you decide whether it should be shut down or helped through the messy middle:
  1. Are the initial reasons for the effort still valid, with no consequential external changes?
  2. Do the needs for which this a solution remain unmet, or are competing solutions still unproven or inadequate?
  3. Would the situation get worse if this effort stopped?
  4. Is it more cost-effective to continue than to pay the costs of restarting?
  5. Is the vision attracting more adherents?
  6. Are leaders still enthusiastic, committed, and focused on the effort?
  7. Are resources available for continuing investment and adjustments?
  8. Is skepticism and resistance declining?
  9. Is the working team motivated to keep going?
  10. Have critical deadlines and key milestones been met?
  11. Are there signs of progress, in that some problems have been solved, new activities are underway, and trends are positive?
  12. Is there a concrete achievement — a successful demonstration, prototype, or proof of concept?
If the answers are mostly Yes, then don't give up. Figure out what redirection is needed, strategize your way over obstacles, reengage the team, answer the critics, and argue for more time and resources. Everything worth doing requires tenacity.

If the answers trend toward No, as seems likely for Airtime, then cut your losses and move on. Persistence doesn't mean being pig-headed.
"You've got to know when to hold them, and know when to fold them," Kenny Rogers sang in a famous song about playing poker. That's good advice for any leader struggling with change. It's a mistake to give up prematurely, because the middle is always messy. But be sure to heed the 12 guidelines to choose between persistence or pulling out.
Rosabeth Moss Kanter

Rosabeth Moss Kanter

Rosabeth Moss Kanter is a professor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the
author of Confidence and SuperCorp. Her 2011 HBR article, "How Great Companies Think Differently," won a McKinsey Award for best article. Connect with her
on Facebook or at Twitter.com/RosabethKanter.

Everything can look like a failure in the middle

Kanter's Law

一個樂在鼓掌的人

我有一個建中的家教學生,他是體保生,國中就讀於體育班,高中轉到普通班,適應得還不錯。與一般「資優生」不太一樣的求學經歷,讓他的思考方式跟很多學生不一樣,有時候,他會打破我的思考框架,帶給我很多的衝擊。

有一次,我忘了跟他討論什麼問題,說了一句:「未來你也會上台大……」話還沒說完,他就回我一句:「我沒有這樣以為喔。」然後很疑惑地問我:「你有想過嗎?我們從小認識的那麼多同學,那麼多人沒上台大,那那些人都跑到哪裡去了呢?」

我一聽到這個回問,真的是非常地驚愕!

對啊!我怎麼都沒想過這個問題呢?那些人到底都跑到哪裡去了呢?

我們總是聽到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那大部分的,你我一般的小人物,都跑到哪裡去了呢?

昨天剛看完電影<逆光飛翔>,被電影裡面單純的熱情所感動。

曾經,我們也都保有那樣天真的、無害的、相信人世間的善的,年輕人的衝勁,那些東西,到底都到哪裡去了呢?

曾經,我們認識一個新朋友,第一個問的不是他的職業,不是他的職稱,不是他的薪水高低,而是你的興趣,你的愛好,你的夢想。

那些曾經,到底都到哪裡去了呢?

一個睡夢過去,今天腦中清楚播放著電影裡的畫面,不是男主角溫柔而撫慰的琴聲,不是女主角翩然起舞的身影,而是矮矮的納豆,跳完舞後,滿身大汗地鼓勵女主角小潔去參加舞團的徵選,他說:「妳那麼有天份,怎麼在這裡送飲料呢?」

他說這句話的時候,觀眾的心裡大概都和我一樣,流過了一道暖暖的暖流吧!

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們似乎都忘了,他就是那間飲料店的老闆,他自己口中那個送飲料的。

那一幕一直在我的腦中迴盪,我突然好想成為那樣的人。

那個,可以在最恰當的時候,說出「你那麼有天份……」的那個人。那個,能夠欣賞一個不是耀眼明星的人,那個,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願意推別人一把的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懷才不遇」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也許我們自己,就是那個捧著自己一點點的夢想,敝帚自珍,感嘆時不我與的人。

可是,當我們感嘆沒有人看見自己的時候,又有多少人願意看看別人呢?

我們的眼界常常很小,小到只看到自己的才能,只想到自己的優勢,小到我們吝惜於一點點的稱讚,看不見,或者故意不看見別人的長處。好像只要承認對方的好,就「輸」了。這樣的症頭在男人的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容易發作,「稱讚」好像是一件危險的事,會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我們的眼界也常常很大,大到只看得見林懷民李安李國修,只看見林書豪王建銘曾雅妮,大到更覺自己渺小無力,更覺只有嚴長壽施振榮郭台銘才夠格當「伯樂」。

到底那些沒有上台大,沒有參加比賽的,沒有得過獎的,你我一般的普通人都跑到哪裡去了呢?

他們沒有消失,他們就在我們身邊,他們或許就是你,或是我。

只是,我們看不見他們而已。

我們總是仰望著千里馬,善於錦上添花,卻很少駐足觀賞路邊默默地,努力綻放的野花。

我們都自以為是千里馬,卻少有人願意成為伯樂。

也許只有當我們認識到,我們總是多麼弔詭地膚淺卻又自大以後,才更能感受到那句「妳那麼有天份......」裡面,不求回報的善意有多麼地不容易。

當然,也許我們之中少有人能做到飲料店老闆的下一句台詞:「沒錢我幫你出。」

但我仍期許自己,不一定要成為伯樂,但至少,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可以毫無心機、毫無芥蒂、單純懷抱著善意,去欣賞別人、稱讚別人的人。就像某篇文章裡,那個小女孩的心願一樣:「我想成為一個坐在路邊幫英雄鼓掌的人。」

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是幫人鼓掌的時候多,享受掌聲的時候少。坐在路邊鼓掌的,不一定就不是英雄,成為別人的伯樂,說不定自己哪天也能被相為千里馬呢。

即使做不成千里馬,但至少,還能當一個樂在鼓掌的人。

我希望自己能成為那個樂在鼓掌的人。


文章來源: 都督開講 http://enoemoskeepgoing.pixnet.net/blog/post/37309764
 

2012年10月11日

Lao Tzu


In pursuit of knowledge every day something is acquired
In pursuit of wisdom, every day something is dropped.

2012年10月8日

夢想

「你說全班最後一名的Gurdon?他的夢想是當個科學家,不過基本上,Gurdon是當不了科學家的,以他目前的學業表現,這個想法很荒謬,他連簡單的生物知識都學不會,根本不可能成為專家,對於他個人及想教導他的人,這根本是浪費時間」


那份老師對他的評語,仍放在他的辦公桌上。


Gurdon,劍橋大學傑出學者,不久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沒有人有資格能嘲笑你的夢想,除非你自己先唾棄了它的價值。

by Daniel "Wondero"

來源:網路新聞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210090012.aspx

2012年6月6日

相框

我唸大學的時候,因為學校太遠,所以決定一個人到台北租房子。那時運氣真的不錯,很快就讓我找到價錢公道的地方,是一棟五樓公寓的二樓。搬進去的時候,我很有禮貌的先去跟樓上樓下的鄰居打招呼。

一樓住著一個七十幾歲的老太太。一樓前面還有店舖,店也是老太太開的,是家簡單的雜貨店。老太太雖然身體依然健康,但眼睛不好,大部分的時候就坐在收銀機後面吹電風扇

三樓則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婦,姓劉。劉先生是做通訊的,好像還蠻厲害的,報紙上常常有他的新聞。他人很好,知道我喜歡攝影還介紹我到他朋友老楊那洗照片,可以打折。而劉太太則是家庭主婦,話好像也不多。我對她沒太深刻的印象

其實,除了第一次見面以外,我也很少跟我的鄰居們碰面,更別說是聊天了!每天唸書就忙不過來了,哪裡會想到去樓上抬槓啃瓜子,或到樓下聽老太太講古。

我書又唸的不好,爸媽每兩天就打電話問我是不是一個人在台北,天高皇帝遠,所以不背書也沒人管?

事情,還是自己找上門來。住沒多久,我爸就叫我搬到他一個朋友家去住。

『這樣你應該會多唸點書吧!』父命難為,我幾萬個不願意,還是開始整理我的東西。

搬家的前一天,一個星期天下午,我的東西也都準備好了。本來想複習一下物理,但想到明天就要搬家了,實在唸不下去。

抓了本最新的漫畫,我決定到陽台上頹廢,享受日本的藝術。由於陽台下就是雜貨店,我可以清清楚楚的聽到老太太收銀機的操作聲。快抓狂的我,趕緊帶上我的耳機,把音樂調到聽不到收銀機的音量。

終於可以舒服的看我的漫畫了!過沒多久,我正巧往外一看,沒想到…

一雙白色的球鞋從我眼前墜落!

應該說是,鞋子從樓上掉到馬路上。

有著偵探般的好奇心的我,決定下樓去看看。到了雜貨店,老太太看我臉上寫著一個大問號,呵呵的笑了起來。

『三樓的又再吵架了啦。每次一吵架,劉先生就躲到陽台上,劉太太越看越氣隨便抓個東西就往陽台扔。大部分的沒打中劉先生便掉了下來。怎麼?驚訝的說不出話來了啊?』

我是嚇到了!

沒想到看似溫柔的劉太太臂力這麼大,有點肥胖的劉先生竟然反應這麼快真是躲避球的最佳拍檔!

老太太從櫃子裡拿出了一個很大的袋子,裡面好多東西 -- 有書,錄影帶,CD,電視遙控器,還有一大堆別的。

『這個劉太太人是好,就是脾氣太壞。她能嫁給那麼好的人卻不懂得珍惜。唉,一定是媽媽小時候沒教好。』老太太邊說邊搖頭,嘆氣。

『別這麼說,劉先生會選擇她就代表她一定很好,我覺得她媽媽很了不起哦!』我覺得這位老太太也很好心,竟然幫三樓的夫婦保留她們一氣之下所丟出來的東西。

突然間看到袋子裡有個相框。拿出來一看,相框裡的照片已經很老了。照片上是一個中年的太太牽著她十一二歲的女兒,兩個人都笑得很開心。要不是相框摔的玻璃都震碎了,這張照片真的很溫馨。

老太太看到相框,哭了起來。

我終於明白了。老太太是劉太太的母親,而照片上是她們母女倆。我靠著椅子,不知該說甚麼。老太太擦了擦眼睛,慢慢的說

『我和小玟的爸爸很早就離婚了,當時她才小學二年級。小玟的脾氣一直都不好,跟她爸爸很像。我也是因為如此,才會離婚的。那時我沒工作,也知道經濟上會出問題,但我真的不想讓小玟整天看著我被她爸爸打。之後,真的很辛苦。我小時候沒唸書,所以也找不到好工作。到處借錢,加上我在兩家餐廳打工,才勉強養得起小玟。小玟的學費,也是大問題。我改成了一天只吃一餐,把省下來的錢給小玟買課本。不過小玟好聰明喔,每次都是班上第一名!』

說到這,老太太好驕傲,好快樂。

『只可惜,上高中之後她交了一些勢利的朋友,整天想去逛街買名牌。我的話她也不聽了,書也不唸了,讓我好痛心。有一天晚上,她又跟我要錢買香水。那天我正好在公車上被偷了五千塊,煩的不得了,便罵了小玟幾句。她大發雷霆,離開了家裡。我一開始以為她氣消了就會回來,沒想到她一走就是十二年。

我沒錢找她,只能每天晚上哭。哭到後來眼睛不行了,餐廳也不用我了。最後,只好去掃馬路,賺吃飯的錢。有一天我在報紙上看到年輕有為的通訊總裁娶的是小玟,是我的女兒!我好高興!我跑去找她,竟被轟了出來! 還好小玟的丈夫,也就是劉先生,知道真相後不但沒看不起我,反而替我買了一層樓在他們樓下,還幫我開雜貨店。我把這張照片交給我女婿,希望他能在小玟心情好的時候給她,讓她記得媽媽。以前沒錢照相,這張好像是我們母女唯一的一張照片。結果,她每一兩天就吵架,照片還是丟回來了。』

老太太癡癡的看著照片,沉默了一兩分鐘。

『其實住哪裡不重要,只要能看到小玟就好。唉,但小玟到現在還生我的氣,還是不願見到我。我只好天天當她出門的時候從背後看她一眼。這樣,我也滿足了。劉先生對小玟很好,也很能幹,他最近還要到波士頓去開分公司。小玟真的很幸福。只是,她們一搬走之後,我一個人…』

老太太又哭了起來。我忍住不讓眼淚離開眼角,很快的離開了雜貨店。我帶著那破碎的相框,騎著腳踏車到附近的照相館。這家的楊老闆因為我常去所以跟我很熟,我一進門馬上就跟他要我需要的電腦設備。照相館快要搬家了,店裡也蠻亂的,但是楊老闆還是熱心的幫我找我要的軟體。

我知道我能做的可能微不足道,但我還是要試一試…

第二天,我就搬走了。離開前發現雜貨店竟然沒開,蠻奇怪的。之後的日子,我被排山倒海的考試及求職的準備忙的喘不過氣來,實在沒時間想別的事。

三年過去了,我奇蹟似的畢了業,也在台北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

某一個星期天下午,跟朋友吃完飯,我想起了那棟公寓,想起了老太太。想說反正沒事,去看看也好!

沒多久之後,我把我的車停在公寓的對面,慢慢的走了過去

哇!一樓的雜貨店已經不在了,變成了照相館 - 而且還是楊老闆的照相館!沒想到他竟然搬到這!一走進店裡,就覺得他生意一定很好,裝潢都換新的。

『歡迎光臨!』櫃檯後的小姐很有朝氣的說著。

我正要開口,乎然聽到楊老闆宏亮的聲音。他從後面房間走了出來,給了我一個很大的笑容。

『來來來,快坐下!好久不見啦!怎麼樣,畢業了吧?在哪工作?結婚沒?有沒有女朋友啊?』我邊喝楊老闆給我的茶邊回答他一連串的問題。

喝完那杯茶,也過了半小時。楊老闆突然抓了抓頭,戲劇性的跳了起來。

『哎呀,差點忘了!劉民慶有封信要給你,是美國寄來的喔!』

我呆了一下,才想起以前三樓的劉先生就叫劉民慶。我如何知道呢?因為他們夫婦吵架,樓下的我總可以聽到『劉民慶你這個 XXX,XXXXXXX』了解了吧?

言歸正傳,信的內容是:

『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也不知道你搬到哪裡,所以我只好把這封信交給照相館的老闆,希望他有一天能碰到你。 我真的沒有辦法用文字來完全的表達我的感激。

那個星期天晚上,我太太小玟出去買東西,一出門就看到門外地上有個包裹,收件人還是她。她那時還在生氣,也沒先考慮這包裹的來源就立刻把它打開。我在客廳看書,竟發現我太太在門口站了很久,身體不斷的顫抖。我走到門前,怕她是不是不舒服。沒想到她卻在哭,手裡拿著一個相框,靜靜的掉眼淚。我認得那相框,是我岳母送給我們的。我一直把它放在客廳的鋼琴上,而小玟從來都不肯看那照片一眼。終於有一天還是被她給扔了出去。

不過我仔細一看,相框似乎被修過,而裡面的照片也不太一樣。本來是我太太十歲時的照片,這張卻是她現在的樣子,而旁邊的母親也是現在的年紀。唯一不變的是,這張照片裡的母女依然牽著手,兩個人都笑的很燦爛。

相框上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妳母親天天都希望照片上的美夢能成真。她一直已妳為驕傲,妳也應該以有這樣的母親為榮。』

那天晚上,我太太去樓下的雜貨店。我岳母還以為她是去買菜,正要拿籃子給她。小玟把籃子往旁邊一放,雙手緊緊的抱住她母親,嘴裡一直說『媽,對不起,我真的真的很對不起。』

星期天晚上,母女倆哭了好久好久。十幾年的痛與苦也隨著眼淚的蒸發,一起消失了。凌晨一點的時候,我想她們應該都還沒吃飯,就煮了一鍋麵拿下去。原來小玟已睡著了,她靠著媽媽,睡得很熟很熟。岳母的手不時的摸著女兒的頭髮,她的臉好慈祥,好平靜…

自從那天以後,小玟與母親的感情越來越好。她們每天都一起去散步,要不然就一起在雜貨店談心。小玟的脾氣也改了很多,我們夫妻之間也不吵架了。我們一直想要找你跟你道謝,但我因為馬上就要搬去波士頓了,太多事又太少時間。只好出此下策,寄信給楊老闆,希望有一天能交到你手上。

我的電話及Email留給你。如果可以的話,我想請你來美國玩,讓我們全家好好的招待你。 Give me a call,機票我會幫你處理。在此,我們三個人要再次說聲謝謝,也祝你學業與工作順利。

劉民慶』

信封裡還有一張照片,背景是下著雪的波士頓。小玟與老太太站在某一所大學前面,小玟牽著媽媽的手,兩個人都笑的很純,很真。

就跟我三年前用電腦繪圖程式所製作的那張照片一樣,不過這張照片是真實的,小玟與老太太的幸福也是真的…

我小心的把信與照片收起來,匆匆忙忙的離開了照相館,留下了一頭霧水的楊老闆 - 我才不想讓他看到我哭呢!
我想,冬天的波士頓一定很冷吧!不過,只要有著溫暖的心,真心的情,那就不必怕冷了!

對面的街道上,一個中年婦女牽著女兒的手正準備過馬路。小女孩大約十歲,很活潑,逗著媽媽笑個不停。
那一剎那,我好像看到了老太太的影子…

淚也差不多留乾了,我擦了擦眼睛,吹著口哨,慢慢的走向我的車。

文章來源:http://www.sns104.com/forum/thread-65097-1-1.html

2012年6月5日

善良的力量 Kindhearted strength

印度北部有個村莊,叫格依瑪村。這裡土地貧瘠,人們生活窮困,連填飽肚子都成了問題。


⋯⋯ 離格依瑪村不遠有一簡易公路,經過那裡的車輛經常發生事故。有一次,一輛裝載著食用罐頭的貨車在那裡翻進了溝裡。司機受了傷,攔了一輛車去了醫院,那些貨物無人看管。

格依瑪村的村民見了,就將那些罐頭偷偷地運回家,一連好幾天,家家戶戶都有罐頭吃。這件事給了格依瑪村民以啟發,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們完全可以靠路吃路了。

但車禍畢竟不會經常發生。於是,他們想到一個主意,晚上,趁公路上沒人的時候,他們就拿上工具,將公路的路面挖得坑坑窪窪。這樣一來,車子在那裡出事故機率就多起來。即使車子在那裡不出事故,但因路況太差,所有車子行進速度都會大大減緩,村民們會跟在車後,趁司機不注意,偷偷地從車門裡拿走一些他們需要的東西。

這件事在漸漸演變,起初,他們只是偷拿一些食物,後來,其他貨物他們也拿,拿了好送到市場上去賣錢。再發展到下去,他們就明目張膽地搶了。

一時間,那條簡易公路成了最不安全的路段,每個月都會發生幾起搶劫案。警局出動警力破案,他們在現場抓住了兩個正在搶貨的格依瑪村民,給這兩個村民量刑。但這樣做並沒有威懾住其他村民,反而讓村民們學會了作案時更加隱蔽更加機警。

他們的作案開始有組織並有序起來,有專人負責望風預警,搶到貨物後就拿回家藏起來,或者更換貨物的包裝,讓前來搜查的警察找不到物證。當地政府也想了很多辦法,想讓格依瑪村民放棄哄搶貨物的不道德和非法行為,引導他們走上正途。

無奈,格依瑪村民已經從哄搶貨物中嘗到了甜頭,他們習慣了這種不勞而獲的生活方式。所以哄搶貨物的事在格依瑪村附近屢屢發生。

那年冬天,因為從格依瑪經過經常丟失貨物,所以,許多貨車司機選擇繞道行駛避開格依瑪路段,這樣一來,格依瑪村民好幾天沒有收穫。這一天,終於有一輛貨車從那裡經過,車上裝的是一袋袋膦酸脂澱粉,是一種工業用澱粉。大家就一擁而上,搶走了二十多袋膦酸脂澱粉。


司機是個小伙子,見有人搶了他的貨,便停下車,跟在搶貨人的身後往格依瑪村追。這樣一來,反而給了其他格依瑪村人機會,他們不慌不忙地將無人看管的車上所有澱粉搬了個空。小伙子追進村子,就請求村民將他的貨還給他,但格依瑪村人都不承認拿了他的東西。


小伙子百般懇求都沒有用,他只得告訴村民們,那些膦酸脂澱粉不是普通的食用澱粉,而是工業澱粉,有毒,吃了會死人,他們拿去了也沒有用。


小伙子說的是實話。但格依瑪村人都不相信,因為這種膦酸脂澱粉無論是從色澤還是手感上,都與他們平時吃的食用澱粉毫無區別。小伙子見村民們不信,嚇得不知所措。他本來想去警局報案,但是,他又擔心,他一離開,真有人將那些澱粉做成食品吃了,那時候會鬧出人命。他一家家地登門去說明情況,甚至向村民們下跪,請求他們:"千萬別吃那些澱粉,那樣是會死人的。"


小伙子的不懈努力,讓村民們對他的話開始將信將疑。有人就將那種澱粉拿來餵雞試一試,結果,吃了這種澱粉的雞不一會兒就死掉了。這下,村民們驚駭了,繼而是深深的感動。他們搶了小伙子的貨,小伙子理應怨恨他們,即使他們吃了那種澱粉被毒死,也是罪有應得。可小伙子為拯救他們的生命不惜給他們下跪來請求他們別吃這些澱粉。這樣的愛心,這樣的善良,這樣的胸襟,讓他們羞愧難當,感動不已。


村民們自發地將那些工業澱粉都交了出來,重新送到了小伙子的車上。自此之後,格依瑪村人再沒有哄搶過貨物,即使有人想打過往車輛的主意,立即就有人站出來說話了:"想想那個好心人吧,我們傷害了他,他卻救了我們全村人的命。想想他,我們還有臉繼續幹這種傷害別人的勾當嗎?難道我們真的是魔鬼?

格依瑪附近的公路太平了。在警察的治理、政府的引導都未曾產生效果之後,一個年輕司機的善良卻改變了一切。


人的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就看你怎麼去改變;人的善念是可以喚醒的,就看你怎麼去喚醒。


即使在一個道德急速下滑的社會中,只要還有人義無反顧的堅持善良,無私的為他人付出,那麼這個社會就是有希望的。任何人心裡,其實都有一根善良的弦,這根弦,只有愛心才能撥得動它。想要人善良,首先付出你的愛,再惡的人,你用你的愛,都能喚醒他的善良,讓他摒除惡念。

文章來源:網路文章

藉口與方法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場考試,有一道道的數學題等著你去解答,不要被它們猙獰的面目嚇倒了,那些困難都只是虛有其表而已。

美國總統林肯曾在任內簽署了《解放黑奴宣言》,這是美國歷史上破天荒的一大壯舉,使得林肯總統的聲望扶搖直上,成為美國人民心目中最崇拜的英雄。
其實,在林肯之前的兩屆總統也都對奴隸制度十分關注,他們曾想過解放黑奴的政策,但是這個問題事關重大,牽涉到美國過去的傳統與未來的經濟,因此他們一直不敢放手處理。
⋯⋯
直到林肯上任後,他毅然決然地提起筆來,簽署這項宣言,他的施政魄力讓所有人心服口服、刮目相看。

林肯總統死後,人們開始揣測,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林肯有一這麼大的勇氣捐棄歷史包袱,完成這個前所未有的創舉?

好多年後,他們才在林肯遺留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林肯在這封信上這麼寫著:
「我爸爸用很便宜的價格在西雅圖買下了一座農場,這座農場礫石遍地,所以,媽媽建議把那些石頭全部清除掉。但是,爸爸卻說,這些石頭和山是連在一起的,如果可以把石頭搬走的話,農場的主人又怎麼會用這麼便宜的價錢把它賣給我們呢?

話雖如此,但是媽媽仍不死心,她趁爸爸不在家時,帶著我們全部小孩到農場裡,試著把這些礙手礙腳的石頭一顆一顆的搬走。

令人驚訝的是,那些石頭雖然看起來根深柢固,但是實際上卻沒有想像中的頑固,它們並不是連根長在那裡的,只要用鏟子輕輕向下挖一下,就何以很容易地將它們搬走了。」

有句阿拉伯諺語是這麼說的:「如果你不想做,你會找一個藉口;如果你想做,你會找到一個方法。」

有沒有解過讓人頭痛的數學題?
考卷上都是滿滿的數字,如果你不肯嘗試,只會盯著直呼「好難」,那麼你連一題也算不出來。

但是只要你肯用心試試看,解開一題之後,你會發現實際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你只是被一大堆複雜的數字嚇倒了而已。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場考試,有一道道的數學題等著你去解答,千萬不要被它們猙獰的面目嚇倒了,只要你有足夠的勇氣,那些困難都只是虛有其表而已。

我們不應當為虛榮而生,要以自己的真實面貌在社會行走,充滿自信地在人生道路上昂首闊步。一羅素

作者:Joseph F. Newton博士

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在懂價值的人面前,才有價值

不管你在什麼地方,同樣的你,
有人將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貶得很低,
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在懂價值的人面前,才有價值。
⋯⋯ 不要管別人怎麼看,關鍵是自己怎麼看自己。

小和尚的大石頭值多少錢?

大都市城外山上有一座峰巒環抱,翠竹蔥蔥,松柏鬱鬱的古剎,有一天,一個小和尚跑過來向老和尚請教:「師父,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呢?」⋯⋯

老和尚說:「你到後花園搬一塊大石頭,拿到山下菜市場上去賣,假如有人問你什麼價錢,你不要講話,只伸出一個指頭;假如他跟你還價,你不要賣,然後馬上抱回來,師父就告訴你,你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第一天一大早,小和尚抱了一塊大石頭,興致勃勃地跑到山下菜市場上去賣。菜市場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人們很好奇,誰會買一塊石頭呢?結果沒一會兒,一個家庭主婦走了過來,問小和尚:「這石頭多少錢賣呀?」
小和尚伸出了一個指頭,那個家庭主婦說:「10塊錢?」
小和尚搖搖頭,家庭主婦說:「那麼是100塊錢?好吧,好吧!我剛好拿回去壓酸菜。」小和尚聽到:「我的媽呀,一文不值的石頭居然有人出100元錢來買!我們山上有的是呢!」
於是,小和尚遵照師父的囑託沒有賣,樂不可支地抱回山上,去見師父:「師父,今天有一個家庭主婦願意出100元,買我的石頭。師父,您現在可以告訴我,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了嗎?」

老和尚說:「嗯!不急,你明天一早,再把這塊石頭拿到博物館門口去,假如有人問價,你依然伸出一個指頭;如果他還價,你不要賣,再抱回來,我們再談。」
第二天早上,小和尚又興高采烈地抱著這塊大石頭,來到了博物館。
在博物館外,一群好奇的人圍觀,竊竊私語:「一塊普通的石頭,到底有什麼價值,難不成是什麼稀奇呢?只是我們還不知道而已。」


這時,有一個人從人群中竄出來,對小和尚大聲說:
「小和尚,你這塊石頭要賣多少錢啊?」小和尚沒出聲,伸出一個指頭,那個人說:「1000元?1000元就1000元吧,剛好我要用它雕刻一尊神像。」
小和尚聽到這裡,倒退了一步,嚇得說不出話!但小和尚依然遵照師父的囑託沒有賣,趕緊抱回山上,去見師父,見到師父說:「師父,今天有人要出1000元買我這塊石頭,這回您總要告訴我,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了吧?」


老和尚哈哈大笑說:「你明天再把這塊石頭拿到古董店門口去賣,照例有人還價,但仍然不要賣掉它。你就把它抱回來。這一次,師傅一定告訴你,你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小和尚聽後徹夜難眠,只恨天亮的太慢,好不容易到了天亮,他急忙捧著石頭跑到古董店門口,突然出現一名的拍賣師告訴他這是千年不遇的寶石,問他要賣多少錢,小和尚沒出聲,伸出一個指頭,拍賣師說:「10000元?」小和尚搖了搖頭,拍賣師出價說:「100000元就100000元吧,我要好好珍藏它!」小和尚聽了幾乎當場暈倒,趕緊抱回山上,去見師父,見到師父說:「師父,今天有人要出100000元買我這塊石頭,這回你總要告訴我,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了吧?」


老和尚指著石頭打斷他說:「其實,我們並不打算賣它,不過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什麼石頭的形狀和外表都沒有變,而你的想法和做法卻再三變化呢
我之所以讓你這樣做,主要是想培養和鍛煉你充分認識自我價值的能力,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你是生活在菜市場,那麼你只有那個市場的理解力,你就永遠不會認識更高的價值。


不管你在什麼地方,同樣的你,有人將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貶得很低,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在懂價值的人面前,才有價值。不要管別人怎麼看,關鍵是自己怎麼看自己。總而言之,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決定自己的價值!」

來源:網路文章

2012年6月2日

三則寓言

1. 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

有什麼比真正伸出手,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年輕,一起老去,更真!
有一位老人,收藏了許多價值連城的古董。

老伴早死,留下三個孩子,長大都出了國。孩子不在身邊,所幸還有個學生,跟出跟進的伺候。

許多人都說:「看這年輕人,放著自己的正事不幹,成天陪著老頭子,好像很孝順的樣子。誰不知道,他是為了老頭子的錢。」

老人的孩子們,也常從國外打電話,叮囑老父要小心被騙。

「我當然知道!」老人總是這麼說:「我又不是傻子!」

老人死了。律師宣讀遺囑時,三個兒子都趕回來,那學生也到了。

遺囑宣讀之後,三個孩子都變了臉。
因為老人居然糊塗到把多半的收藏都給那個學生。

「我知道他可能貪圖我的收藏。」老人的遺囑寫著:「但是在我蒼涼的晚年,真正陪我的是他。就算我的兒子愛我,說在嘴裡、掛在心上、卻不伸出手來,那真愛也成了假愛。相反地,就算這位學生對我的情都是假的,假的幫我十幾年,連句怨言都沒有,也就應該算是真的!」

所以,如果你真要付出愛,請伸手去做,別空口去說。

因為....沒有行動的愛不是真愛!
人們可能會忘記你所說的,忘記你所做的,但他們不會忘記你所給他們的感覺。
                                                                                         〔劉墉著〕

***********************************************************************

2.  雞媽媽的愛

歐洲一個專門研究動物的機構中, 有位教授負責研究雞, 他很用心地觀察各種雞類的生活形態。

有一天, 他在樹林裡發現一隻山雉生了好多蛋, 就悄悄地拿了幾個蛋帶回去。

剛好有一隻母雞也生蛋了,他把母雞生的蛋取走, 換上山雉的蛋。 

母雞看到蛋不一樣, 猶豫了一下, 但是很快地就去孵這些蛋,既溫柔又謹慎, 好像在孵自己的蛋一樣。

經過一段時間,小山雉破殼而出, 母雞帶牠們到樹林裡,自己用爪子將土撥開, 尋找土和樹根之間的小蟲, 然後咕咕地叫著那些小山雉來吃。 

教授看了好驚訝! 因為以前這隻母雞生的小雞, 都是餵食人造飼料; 這一次, 母雞居然知道小山雉不吃飼料, 只吃自然界中的食物。

教授又拿了一些鴨蛋讓母雞孵化, 母雞一樣耐心地把鴨蛋孵化成小鴨, 然後,帶著小鴨到水池邊,讓小鴨在水裡游泳。 

這兩件事讓教授明白一個道理──
人類認為愚蠢、沒有感情的雞, 其實既有愛心、又有智慧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習慣、觀念, 人與人之間的誤會、衝突, 絕大部分起源於此。

一個團體能否和諧安定, 關鍵就在於團體中的個體, 能否相互尊重、包容,  以慈悲的胸懷彼此扶持,而非相互計較、埋怨;以清淨的智慧化解紛爭, 而非任由無明的情緒蔓延。

一隻母雞能夠以愛心和智慧, 對待外形和生活習性皆與自己不同的異類, 身為人類的我們,只要肯用心, 當然也能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彼此相待。

**********************************************************************

3.  蝴蝶蛹

有一個人無意中找到一個蝴蝶蛹。

幾天後,他留意到蛹出現了一個小孔,他就停下來觀察它。

過了幾個小時,他見到裡面的蝴蝶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

看來很久也沒有一些進度,小蝴蝶好像盡了最大努力也沒有辦法出來。

這個人於是決定幫它一把,找來一雙剪刀將蛹的儘頭剪開。 蝴蝶這樣就很容易出來。

但是這蝴蝶的形態有一點特別,它的身體肥腫,翅膀又細又弱 。


這人繼續觀察蝴蝶因為他相信翅膀會漸漸變大而它的身體會越來越小。

這沒有發生。


小蝴蝶餘生只是托著肥腫的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著走。


它永遠也不會飛行。

這個善良的人不瞭解蝴蝶必需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它必需經過這個過程,蝴蝶才可以將身體裡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裡。大自然在此有個很奇妙的設計,就是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是為著預備它將來飛行需要的裝備。 

生命裡面的掙扎是我們必需有的。


如果老天允許我們順利地過一生,我們也許就此不會變得堅強。

2012年5月31日

讀書方法及學思歷程

讀書方法及學思歷程

文/林依依教授 (臺大大氣系)
99 臺大新生入門書院
時間:2010/09/09 (五)
地點:共同 101 教室
整理:黃坤賢 (臺大物理所畢)
  今天很高興來和大家分享一些學習的心得。我比各位早 20 多年進入臺大,因此今天是以一個學姐的心情來分享我的感想,給大家做參考。先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大學讀的是大氣系, 1989 年從臺大大氣系畢業之後,憑著一股浪漫情懷與傻勁,去到英國劍橋大學讀遙測學,用人造衛星來觀察南北極冰層的變化;接著與在英國認識的先生結了婚後,去到新加坡大學衛星遙測中心當了幾年研究員;2000 年回到臺灣,先在國科會的海洋研究中心工作,至 2004 年再回到母校大氣系任教,現在的研究是用衛星來研究颱風、海洋交互作用及火山、海洋交互作用等議題。雖然投入研究工作已久,我從不自認是專家,而是個永遠的學習者。
Curiosity Drives (好奇心驅動)
  和大家分享 University 這個字的意思。我查了一下,意思是「A place for many scholars and teachers」,也是 「a place for advanced research and learning」,而這也是我們今天在這裡的理由。大家知道 <愛麗絲夢遊仙境> 這個故事嗎?書中其中一張插畫,是小女孩看到簾幕後面有扇門,通往一個新奇未知的世界,等著她去探索。而這也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以我自己為例,直到今日,我每天的心情都是非常的好奇,舉凡沙塵暴、颱風、全球暖化等,大氣環境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即使於 20 年後,仍然讓我覺得非常地興奮。之前我所開一門「地球環境概論」通識課,要求同學依照自己的所學,寫一篇與課程相關的報告。結果報告成績最好的是一名歷史系的同學,他蒐集了歷史上和颱風相關的詩詞歌賦,加以考據,發現原來古代中國不稱颱風,而是颶風,以此寫成了一篇很棒的報告。另外一位圖資系同學則是研究童書中有多少和全球暖化相關,找出了五千本書來,也相當有趣。因此,任何一門科目都能找到很有趣的題目去探索。
大學應學的關鍵能力
  接下來為各位整理出幾點對我幫助很大的關鍵要素,和大家分享:
1. Critical thinking:注意,請不要把這個詞翻譯為批判思考,因為這不是一個正確的翻譯。Critical thinking 才能 make sound judgment。大學和國高中填鴨式的教育不同,需要學習自我判斷的能力,尤其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正確且有效率地判斷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資訊是最重要的能力。這不是功課好壞的問題,而是一個人能否擁有清晰思路、正確判斷、勇於行動的能力。而要得到答案,必須養成長時間思考的習慣。舉牛頓為例,當他開始思考蘋果墜落的問題時,和各位一樣只有十八歲,但從他發想到成書,期間整整過了 20 年。因此,Critical thinking 是一種生活態度。
2. Being independent, mature and strong-hearted:獨立、成熟、堅強。老實說,大學時代,我從來都沒得過書卷獎,因為總有比我更用功的人,在考試上會贏過我;但即使沒得獎,只要有機會去 explore (探索) 自己喜歡的學問,也能很開心。而沒有想到,後來因為好奇心的驅動所給我的回饋是我當年沒有想像得到的。另外也和大家分享一個我人生中重要的教訓:在我剛到英國念書時,一直不見指導教授的蹤影,秘書叫我去收信箱裡的信,信中老師只有推薦我讀一篇短 paper,然後秘書給我一張桌子要我自修。那時我覺得很錯愕,只好每天都去讀這篇 paper;paper 讀完了,再依其他同學的建議,從 paper 中找其他 references 延伸閱讀。一個月後老師終於出現了,但每次見面只打個招呼又消失了。為了表達學習的熱忱,我只好每週都自己準備一些研究成果,去敲老師的門請他指點,但得到的也只有「Good. You may continue your research」這類的回應。過了幾個月後,有天老師突然把我叫進門,說我該考慮自己可能不適合念劍橋,還是回家去吧。我聽了簡直晴天霹靂,當場流下淚來!後來我問老師為什麼,他只講了一句話:「Because you’re not independent enough.」這對我的人生是很大的打擊,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們常會抱怨這個學校給我的訓練不夠多、這個老師教的不夠好,但是若一直期待別人來好好教你,永遠都無法培養自己獨立的能力。真正重要的是調整心態,自己主動去學習。試想,高中補習班提供的是制式的答案,才有得補,但如果要學高深的、最新的學問,怎麼可能有制式的答案?只能靠自己來學、靠自己解決問題。舉法拉第為例,因為家貧,他沒有讀過大學,只能在校園外面的印刷店做事。但他努力研讀別人託印的書籍、勤做筆記,後來鼓起勇氣寫信給一位教授,這位教授給了他來實驗室工作的機會,才開啟他科學研究的偉大道路。
3. Interest, diligence, & perseverance:興趣、努力、堅毅不拔。找到自己的興趣非常重要,因為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就能持久。以火箭的發明者 Robert Hutchings Goddard 為例,華盛頓 DC 有個 NASA 很大的衛星研究中心,叫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便是以他為名。他曾說:「The dream of yesterday is the hope of today and the reality of tomorrow」 (見張文亮著〈科學大師的求學、戀愛與理念〉,校園書房出版社)。他從小就夢想將火箭射到太空去,也因為他有這樣的夢想,並努力持續地嘗試,才有今天的太空和衛星時代。臺大現在有提供雙主修、輔系、轉系的機制,很自由,建議同學可以試著去找出自己的興趣,或是先找出自己沒興趣的,若興趣不在學術也沒關係,因為找到自己有興趣的就能持久。除了興趣,持續的努力也很重要。諾貝爾獎物理學家費曼 (Richard Feynman)  曾說,沒有所謂天賦奇才,只有對自己的興趣認真學習的一般人;而他自己也只是這樣的普通人。(費曼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lr8sVailoLw)
  除此之外,培養世界觀 (Global perspective),並且打好基礎 (Solid fundamentals) 也很重要。例如英文和各系的核心課程就是應備的基礎能力。好的基礎可以幫助你走得更遠,但別忘了要同時保持開放的心胸 (open-mindedness),並可多方嘗試跨領域的事物 (cross-disciplines),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例如公衛領域可以和大氣領域結合,研究全球暖化後蚊蟲孳生造成的傳染病問題。另外,健康的生活習慣及時間管理 (healthy balance + time management) 也很重要。去年我在新生專題課程收集問卷,發現新生最大的困擾是睡眠時間不足,原因是時間管理不佳。最後,態度 (attitude) 也是不可輕忽的關鍵。之前曾有知名神經科學教授批評臺大學生上課時睡覺、吃飯,是尸位素餐,我個人覺得這件事無關對錯,因為有些同學可能是因著趕課來不及用餐,所以在課堂上吃東西,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若吃東西是因為無聊、打發時間,就會阻礙課堂學習,則不恰當。畢竟臺大使用了很多的社會資源,自然肩負了很多的社會期待。The more is given, the more is expected. 健康的期待也能鞭策我們向上。關鍵是,我們應以 professional attitude 去回應這些期待,並能自我反省。從臺灣去到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外交替代役男連加恩曾說過:「好命的孩子應該比別人付出更多;為了幫助更多人,甚至要比別人更勞累,這樣好命才有意義。」 (見連加恩著〈愛呆西非連加恩──攝氏45度下的小醫生手記〉,圓神出版社) 清華大學林小喬教授也曾說:「在努力求知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品格的鍛鍊,和內在智慧的提升。因為唯有良善的品格,我們也才會真正喜歡自己,我們的成功才能對人類帶來正面的影響。」(見天下文化出版的〈傑出女性學者給年輕學子的52封信〉)
  最後,我想以我心目中的「臺大寶寶」來為演講做總結,並與各位共勉: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個快樂的臺大寶寶,擁有世界觀,能夠找到自己的夢想,還有一顆感恩而堅強的心。雖然未來可能會遇到挑戰或挫折,但在臺大所學的一切將我們變成不倒翁,使我們能努力往前衝,並且幫助別人。今天簡單地與大家分享以上這些個人心得,祝福大家都能找到夢想,勇往直前。

  (林依依老師手繪之「臺大寶寶」)

2012年2月19日

一榮俱榮

在以色列農村,每當莊稼成熟的時候,靠近路邊的莊稼地,都要留出一部分不收割,只要需要,任何人都可以享用。

他們認為,是上帝給了多災多難的猶太民族今天的幸福生活,為了感恩,就用留下莊稼的方式,報答今天的擁有。

⋯⋯ 這樣報答了上帝,又為那些路過此地,沒有飯吃的貧困路人給予了方便。
莊稼是自己種的,留一點給別人收割,他們認為分享是一種感恩,是一種美德。

韓國北部的鄉村,公路邊有很多柿子園,金秋時節,隨處可見農民们忙着採摘柿子。

但是,有些熟透的柿子是不會被摘下來的,這些留在樹上的柿子,成了一道特别的風景。

遊人經過這裏都會說,這些柿子又大又紅,不摘豈不可惜。

當地的果農則說,不管柿子長得多麼誘人,也不會摘下來,因為這是留給喜鵲的食物。

这是怎樣的一種習慣呢?原來這裏是喜鵲的棲息地,每到冬天喜鵲都在果樹上築巢過冬。

有一年冬天,天特別的冷,雪下得很大,幾百隻找不到食物的喜鵲一夜之間都被凍死了。

第二年的春天,柿子樹重新吐綠發芽,這時一種毛蟲突然氾濫成災,那年的柿子幾乎絕產。

從那以後,每年秋天收穫柿子的時侯,人們都會留下一些柿子,作為喜鵲過冬的食物。

喜鵲也知道感恩,春天来了也不飛走,整天忙著捕捉樹上的蟲子,保證了這一年柿子的豐收。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給別人留有餘地,往往是給自己留下了生機與希望。

給予是快樂,更是收穫。

早期在台灣,也有這樣的習慣。蕃薯收成的時候,媽媽總會交代,靠近路邊的蕃薯不要撿。

媽媽说,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要想着幫助別人,人要有刻苦、感恩、惜福、分享和謝天的情懷。

留幾枚柿子在樹上吧,那是人間最美麗的一道風景。

來源:網路文章

2012年2月17日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 李遠哲

研究所和大學的差別?(張貼日期:93.12.14;資料來源:網路流傳)

大學所學的是人類已知的學問,研究所要探索的是未知的學問
我過去三十二年在美國的大學真正的工作是培養研究生,從1968年開始當教
授,在芝加哥及柏克萊的26年裏,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和研究生在一起的,最
欣慰的是對培養下一代科學家有些貢獻。我是化學物理領域的教授,你們若到
美國各大學去訪問,常會遇到我的學生,若問說那個實驗室培養最多化學物理
的教授,答案一定說是我的實驗室。孔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培養下
一代,我是花了些心血。
記得以前每年九月,總會有很多的年輕學生來到加州大學,有的想研究化學物
理的學生,對我的題目很感興趣,就會來和我討論幾次可能的研究題目。每年
我都收二至四位學生,剛開始時,這些學生總是要我告訴他們怎麼做,用什麼
方法做。而我總是老實地告訴他們,如果我知道要怎麼做、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我早就做了,這些問題不會留到今天給你。因為我們各大學做的較好的教授
,真的是走在知識的最前面,每天都在推動知識的前進。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
,可能知道該怎麼走,但並不清楚應怎麼做。
新的研究生剛到研究院時,是需要有些調適的時間,要認識自己要做的研究工
作是會有很大的疑難,因為我們是要去未知的世界走出一條路。面對新的同學
,我總是告訴他們,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但是我不確定是否是最好的方法
。大半的同學都覺得很奇怪,到好大學、跟好教授做題目,但剛開始時卻什麼
都不懂,這其實是常發生的事情。我以前每次和我的指導教授討論,教授所能
提供的也很有限,有些提供的也不是很好的構想,甚至根本理念有錯。研究生
將會看到自己和教授一起走入未知的世界,在某些方面,教師可能懂的不會比
研究生多,但在其他方面則不然,教授經常知道以前為什麼沒有走通,以後要
怎麼走,而這種經驗在研究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每年研究所開學時,我都會感到大學部的教育和研究所的教育有很大的脫節。
最大的原因是明明我們對世界的知識很有限,人類到現在也還是無知的,僅管
從事學術工作的人有滿腦袋的學問,但對地球上所發生的事情的瞭解,只是一
小部分。當中學的老師們急急忙忙的把人類已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時,應告訴
學生還有許多是未知的,說那些事情是需要探討的。因為很多研究生習慣接受
人類累積的知識,以為我們所學到的東西是相當完美的或人類的知識是很多的
,會忽略以前所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在中、小學教小孩時,應以好奇、
探討為原則來帶動學習,才是對的教學方法。若是在學校時只有灌輸,即使小
孩是天生的科學家,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以為該知道的已都知道了,好奇心就
沒有了。經過小學、中學、大學時,到研究所時,探知的動力已被磨損殆盡
了。
「訓練」是重覆學習已知的事以做的更快更好,「教育」是要培養能力以解決
未來的問題。前兩年,我曾經因為擔任教改會召集人的工作而到全省各地作巡迴
演講,這些演講的內容,多是針對國中、國小的義務教育而講的。在演講中,
我常提到教育改革要政府解除對教育過多的管制,學校要能自主,真正要改的
目的是要把每位學生培養上來。我們目前的教學,只有一個方向,一個進度,

會造成有些學生跟不上,以為自己這裏不行、那裏不行,而失去前進的力量。
我們在台灣的教育工作,常常沒有把「教育」和「訓練」這兩件事分開,教育
是教一個人學做人、學待人處事,是要學解決未來的問題。若是要訓練一個技
術工人,則要重覆訓練。比如說做腳踏車,相同的時間內,熟練的人可以做六
部腳踏車,不熟的人只能做一部,前者的生產力是後者的六倍。訓練是已知要
如何做的,做的更快,但在求學的過程中,有很多時候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比
如說若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是分子碰撞、角動量、散射角度,我可以講的很清
楚,你們也會瞭解。但若我出些習題給你們做,有些乖巧的人,可能很快會把
習題做出,有些人可能要很久,還有一部分的人可能沒有搞通。但較快懂的人
,也許成績、分數較高,但不表示科學研究能力較強。
就如同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光是懂沒用,不能快則考不好。我們不是讓學
生了解自然現象或是教導他們如何去探求學問,而是給他們很多題目回家操練
。若是做過、有印象的題目,則會考的很好,否則考不好。從國小起,學生都
是在學校受考試訓練,不是受教育。學校在訓練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解答,而這
些問題都是人類已經解決的問題,要學做的快,實在沒什麼了不起。
我認識一位大學教授,他的小孩很聰明,所有的問題都會解,但在台灣的國民
中學裏,卻是位後段班的學生,因為考試時,解題太慢。另外有一位教授的小
孩也是後段班的學生,到了美國後卻成為高材生,老師每天稱讚他。這是因為
我們不重視教育而只重視訓練。在座可能有很多人是如此被折磨過來的,若到
了研究生還不改過來的話,尤其想要做一個科學家,前途會很暗淡。「教育」
和「訓練」的差別,在研究生的階段特別重要。
激勵學生學習的最佳方法是教授以身作則、培養學生成功的經驗、研究群間經
常共同討論、彼此學習我在1967年到68年間曾在哈佛和賀胥巴哈
(Herschbach)
教授一起做研究工作。在1971年時,我到芝加哥學教書,賀
胥巴哈教授來芝加哥大學講演。當時有感而發的告訴我:「遠哲,你們六Ο年
代時,做科學研究的動機是熱情,但現在七Ο年代的學生,把它當作一個工作
看待。」他一直看著我,表示很懷念在六七、六八兩年我們共同擁有的好日子
,而覺得現在的學生已遠不如以前。但我告訴他,我到芝加哥大學之後,發現
這裏的學生也都非常努力。即使到了1974年,我到柏克萊之後,我的學生也
都很努力,他們都日以繼夜的做研究。
有位柏克萊的希柏格(Seaborg)教授告訴我,在我搬到LawrenceBerkeley
Building78
之前,下午五點鐘,所有的燈就暗了。而我到了之後,每天晚間

燈火通明,學校有了新氣象。因為我對科學是滿懷熱誠的,學生跟著我做。而
希柏格教授晚上不回實驗室、週末也不來,他的學生也不會回去。過了幾年後
,我去德國拜訪一個研究所,有位教授也對我說類似的話。說他的學生每次休
假回來,第二天就討論下次去那裏休假,也許他應要把他的研究經費給我,因
為我在美國這麼努力。我告訴他,如果你常常在實驗室,學生就不會一直在計
畫下次的旅行到那裏去,而是計畫下一個實驗是怎麼做的。若是教授保有年輕
時的熱誠,想必學生會跟著走的。所以當很多老師說一代不如一代時,該檢討
自己是否變老了,是否花較少的時間在做科學研究,若每天在未知的世界奔波
探討的話,我想還是會有很多年輕人跟著一道走的。以身作則,學生不但會跟
著你,有時會跑的更快。
此外,我們應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有信心努力往前,千萬不能如我們在國小或
國中時一樣,所有的教導只有一個進度,一個方向。老師一直說你這個不會,
那個不會,一直說你不行,你不行。學校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地方,而非一個失
敗的地方。
研究生在四、五年之內要離開,若頭幾年沒有結果,很容易失去信心,讀不下
去的。英國的情形就常是如此,因為英國的學校獎學金只有三年,時間到了,
給學位就走。我曾收了一位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他有很好的推薦信,也非常
聰明,但他以前的論文題目做不出來。我因為知道他沒有成功的經驗,馬上設
計一個實驗,讓他有成功的信心。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常需要幫助,特別在
最困難的時候,更要提他一把。
學生要成功才會往前走,這在設計題目給研究生時即要注意,因為
我在美國努力那麼多年,也不知自己做對了什麼或做錯了什麼。只是看到很多
學生滿懷熱誠進來,滿懷熱誠出去。其中,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位挪威來的物理
系學生,在博士論文之中對我表達感謝之意,而對物理系的指導教授,只提寥
寥數語。他說他在我的實驗室裏,能儘情享受研究科學的熱情,並經常和大家
一起討論。教授能常和學生在一起,關懷他們、一起討論是很重要的。

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為學生營造很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有成就
的人,比指導學生研究的方向更重要我到芝加哥大學教書後,前後陸續做了八
、九個很複雜的儀器。若所有的儀器我都自己做,大概三個月可以做一個出來
。可是我要學生做,他們剛開始什麼都不懂,連畫機械圖都不會,很多事情都
要慢慢教他們。從功利的觀點看,教學生做實驗是不會比較快,同時,一個研
究生常常到了可以做實驗時,就已寫好論文,要說「再見」了。但從人才的培
養及享受來看,沒有什麼可比看到年輕人學成的感覺更快樂。我常向年輕的教
授說,多花些時間和學生一起做實驗,雖然表面上自己浪費時間,但長遠看來
,對自己發展及整體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對於我們不知的未來世界,在和學生摸索、討論的過程中也不一定能解決。但
若是教授耐心聽,指出問題,老師和同學都可以學到不少事情。重要的是,一
起做科學研究是很有趣的。學生剛開始時,常提出一些很笨、不合理的問題,
經過幾次解說後,就慢慢地提出很好的問題,變的很能幹。啟發學生比指導學
生方向更重要的。
我最不喜歡看到有些老師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工,常要學生做很多事。在英明教
授的領導下,可能學生可發表很多文章,為指導教授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很可
能沒有學到什麼。我一定會讓我的學生有主導的機會,而不是我的一雙手去推
動我自己的工作。每次教授要學生做一件事,都應以身設想,是否自己願意花
這麼多時間如此做。當然若是學生自己願意做的,有自己的構想,又是另當別
論。
此外,要培養學生就要有責任為學生營造很好的研究環境。所謂好的環境包括
大環境及小環境,大環境是一個大學、一個學院的環境,小環境則是一個研究
室的風氣。我到過美國很多大學,每次講到芝加哥大學,都很懷念。因為該校
不大,教授之間很多討論。在創校時,洛克斐勒先生就說這是所研究大學,教
授不但要教書,也要做研究。每年三個學期,總有一個學期可以不教書,專心
做研究。每個教授中午都在教授餐廳吃飯,彼此常常有很多各種學科的討論及
活動,感覺這是個學者的社區。
而到了柏克萊的化學系時,規模很大,什麼都有,但也因此減少和別的教授溝
通、互動的機會。對一個研究室來說,研究生之間要如何坐在一起討論,把自
己的困難講出來,也從別人學到一些東西,是教授很大的責任。此外,一個教
授在收了研究生之後,也應負起營造一個環境,讓研究生可以有毫無牽掛地做
研究,這包括有足夠的錢可以解決衣食住行的需要,但不要有太多錢去煩惱要
如何花。也就是說,收入可以到吃住都沒問題,但不能到每星期都去聽歌劇。
此外,我們要讓年輕人多接觸學術上有成就的人,並和他們討論學問。如此可
以打開年輕人的眼界,並知道有成N的人在想什麼、有什麼遠見?為什麼他們
有那麼大的成就?年輕人一定會發現,即使很有成就的人,談了之後,也覺得
不怎麼樣。如果自己努力的話,一定可以做的比他們好,這也是和名人接觸的
另一優點。
學生找研究題目切忌好高鶩遠
在過去幾年內,有些美國的教授朋友告訴我,他的大陸學生好高鶩遠,常要做
些艱深的題目,以為解決這些問題,就可以得諾貝爾獎。這些學生不了解科學
研究的能力是一步步學來的,研究的題目不是圖書館找的,是教授根據以往經
驗所得的題目,若學生覺得那個教授的題目有趣,則跟該教授做論文。事實上
,我們科學所知道的很有限,每個人在研究中,會發現奇妙不能解釋的現象,
往往成為以後的題目,這些題目剛開始是從年長的人得到的,但年輕人慢慢地
就知道如何解決。
學生好高鶩遠不是研究科學的好習慣。有時候,有的學生也很狂妄。記得我在
台大化學大二時,常和台大物理系的學生談世界上許多還沒有解決的理論。不
懂為什麼愛因斯坦這麼聰明,還不能解決地心引力、電磁場、強力弱力的一些
問題,把力、場從更根本的方向統一起來。我也曾買了很多相關書籍,想解決
許多愛因斯坦不能解決的問題。對於高鶩遠的學生,教授應指導其先從根本
了解,發覺有些路不是此時能做到的,很多的成就是一輩子的努力,是一步步
的走上去的。好比從這裏到二樓,要一步步走樓梯上去,若要一步跳上去,可
能要跳一輩子也跳不上去。
結語:人生最有趣的事是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總覺得世界上,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人不一定要那麼多。每一萬個人中,有
三、四十個人做就夠了,如此社會的負擔也差不多。還有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做研究工作,不能鼓勵每個人都從事研究工作,或以為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不錯
。更因為研究工作的職位空缺是有限的,不能盲目的要研究生做研究,把每個
研究生當作將來要做研究工作的人。
我國每年增加約二千個博士,包括有一千兩百位從國外回來及八百位國內的博
士。不應是每個博士都做研究,很多人可以投入實務工作或是生產界,學的技
能也可以對社會做出貢獻。如教育界國小、國中之老師,政府界的環保工作等
等也都很好。真正研究工作人員,應是真的對研究有興趣的人,讓這些人可以
沒有失去工作的憂慮。
有一年輕人說他小時候原本父母親因為家庭環境不好,要把他送給別人養。但
他為了可以留在自己的家中,向父母親說「我可以不吃飯,喝水就好,不要把
我送給別人。」後來他母親也因此沒有把他送給別人。要享受自己的人生,則
要找自己喜歡的工作,錢賺少一點沒有關係,沒有飯吃的時候,喝水就好。
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則會努力的做,努力做則會有些成就,有成就會受到鼓勵
,就會有成就感及滿足感,這是人生最有趣的事所以只有真正熱愛科學及喜
愛科學的人,才需要從事研究工作。若是國中國小教育能如此的教育孩子,不
要鼓勵所有的孩子只重視智育及升學,則真正做研究的人可能越來越少。
有個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得獎時說,學校對我很好,給我做研究,給我錢,
又給我好學生。我的一輩子渡過了很興奮、很快樂的日子,再也沒有什麼比做
研究更高興的事。對於真正對科學工作有興趣,而且又能做出貢獻的人,從事
研究工作,在人類未知的社會走出一條路的,也如同在原始森林中漫步、探索
一樣,是那麼的有趣、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