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7日

葉丙成:修課如遊戲?台大電機這麼教!

from: http://pcyeh.blog.ntu.edu.tw/2013/01/10/%E4%BF%AE%E8%AA%B2%E5%A6%82%E9%81%8A%E6%88%B2%EF%BC%9F%E8%87%BA%E5%A4%A7%E9%9B%BB%E6%A9%9F%E9%80%99%E9%BA%BC%E6%95%99%EF%BC%81/

恩師的啟蒙

記得在二十三年前,我是建中小高一。剛開學時,聽說教我們數學的是邱顯義老師。在當時數學課本還是由國立編譯館的委員們編的。委員多是大學教授,邱老師是當中極少數的高中老師。能被如此名師教到,大家在第一堂數學課前都極其興奮、殷殷期待。
終於,第一堂數學課了。理著平頭不苟言笑的邱老師一進教室,同學都靜下來了。大家超想知道這位名師會怎麼教我們。沒想到老師的第一句話,就把我們都嚇到了。老師說:「我,不講課的。」大家都以為老師在開玩笑。莫非不苟言笑的他是冷面笑匠?老師又說了:「我不講課,上課只讓你們問問題。你們今天回去念第一章頭兩節。」
小高一們依然認為老師在開玩笑,臉上都是嬉笑的表情。但是隔天第二次上課,老師一上台就問:「大家對於這兩節有什麼問題?」想當然耳,沒人舉手。老師就這麼站在台上不講話,整整一節課。下課前老師又指定我們回家念的進度。第三次上課時,老師再次要大家問問題,依然沒人舉手。老師這時大概也受不了,就說:「你們都沒問題,那就換我問。問了答不出來的,就站到下課。」他開始一個個點名問,每個人都答不出來罰站了一整節課。這堂課之後,大家發現這傢伙是玩真的!為了不想被罰站,回家莫不好好念,上課踴躍發問。我是其中最積極發問的,也因此得到老師很多的指導跟啟發。
過了一兩個月開家長會,我母親回家說家長會砲聲隆隆。每位爸媽都在痛罵怎麼會有老師不教課的?到底在搞什麼?不過邱老師依然堅守自己原則,沒有一絲改變。說也奇怪,班上的數學段考成績都是全校第一、第二。後來這位不教課的老師,非常受我們的愛戴。老師在我們高二的時候退休,我提議訂製大型匾額送給老師。在老師最後一堂課,我跟同學把「杏壇清流」的大匾額抬出來送給老師。老師當時紅著眼眶的硬漢形象,至今歷歷在目。
困惑與蛻變
十二年後,我在密西根大學念博士當助教,開始了我的教學生涯。隨著之後在密大擔任講師、回台大電機系教書,時間匆匆的就過了十年。在這十年當中,我的教書理念所追求的是「把課講述的很清楚,讓學生聽得很有趣。」我一直在這樣的路上前進,在教學上也得到相當的快樂,在2010年也僥倖的拿到了教學傑出獎。但我常問自己,教書十年之後,我在教學上是否該有新的追求?
得獎後沒多久某天在上課的時候,我依然使盡渾身解數。大多數的同學都認真聽,可是還是有人打瞌睡。這給我很大的刺激。我回去一直想著,如果老師把課講的清楚有趣,可是還是有人不想聽。作為一個老師,是該安慰自己總是有人沒動機學習,笑笑就算了;還是該想辦法來改變這樣的狀況?
這個問題,讓我輾轉整夜難眠,忽而想起高中時的邱老師。老師當時也不講課,不苟言笑也不有趣,可是為什麼他讓我們那麼懷念?為什麼他能讓我們很多人都有學習的動機?想到高中恩師,心裡逐漸清楚接下來我該追求的是什麼。在教書十年之後,我的新理念,是要讓每位學生都能有學習動機!
設計與實踐
新的教學理念成形之後,這時候剛好開始要準備下個學期要教的電機系必修課「機率與統計」。該如何讓學生有學習動機呢?看著電視一堆XX online的線上遊戲廣告,我突然有了一個念頭:如果我把課程變成線上遊戲,那學生是不是就會比較有學習動機?現今的年輕世代,國外稱之為「數位世代」。這個世代的年輕人,遊戲已經變成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能把課程跟遊戲結合的話,那他們應會更有學習動機。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我開始打造我們的線上遊戲網站。這當中多虧了我的研究生姜哲雄的幫忙,因此我取了我們兩人英文名字的首字母,將之命名為:BJ-Online!
BJ-Online 的遊戲,主要是建構在課程作業之上。有很多台大同學,習慣每學期修很多學分。在同時間應付很多課程時,學習方法往往會走偏(我曾針對這部份寫過一篇文章「回想我過去不堪回首的學習方式」,請參閱:http://goo.gl/C85CJ )。很多時候,作業不見得有時間好好寫。同學常會看作業的式子,再去比對是課本哪邊出來的,然後就只片段的看那部分後寫作業。另外也會有人參考坊間賣的習題解答。為了改變這些流弊,我的設計是:「我不出作業,讓學生自己出作業!」
上課的時候我教同學該怎麼設計題目。我教他們怎麼從課本中找到重要的元素後,如何將他們結合成一個好題目,再用文字把這些元素隱藏其中成為一個好的應用問題(題外話:很多台大學生很會證明,但是不大會處理應用題。因此我認為要讓大家多做應用題,以後做研究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在教會他們出題之後,我把學生分成三人一組。每次教完一章後,就給大家三天的時間出題目。之後每組上傳自己設計的題目跟解答到BJ-Online。 為了避免出題組的題目或答案有瑕疵,我們的系統會在每組上傳自己設計的題目跟答案時,即時挑選其他三個組來review題目跟答案的正確性。唯有三組都accept的題目才能放上線,有任何一組reject的話,出題組都應該回去針對缺失revise題目後再上傳。這樣的設計,讓有瑕疵的題目數量,大幅減少。
出完題目之後,我們有一週的時間讓各組去攻破別人的題目。我們的系統會即時的讓大家看到各組攻破哪些組的戰況,如圖一所示。當同學看到別組陸陸續續攻破很多組題目時,他們就會有迫切感要趕快開始做作業。攻破越多題目,分數就會越高。在我們的地圖上就會跑的越快,領先別人越多,如圖二所示。
給學生出題,最大的困難在於老師跟助教怎麼批改這些學生設計的題目?我們設計了一個方式可以讓老師和助教們很輕鬆的處理批改的工作。每次當某組同學攻破一題並完成上傳答案的時候,BJ-Online系統會給他們看出題組的答案,看完後批改自己對或錯。另外系統也會即時通知出題組來批改對或錯。當攻題組跟出題組都覺得攻題組的答案是對的,或是都覺得是錯的時候,這時批改結果是沒有爭議的。只有在攻題組自覺是對而出題組認為是錯的時候,助教才需要出來仲裁爭議。依據過往的經驗,每次作業出現需要仲裁的情況相當少。因此批改的工作是相當的輕鬆的。
但是這樣的遊戲,最怕的是同學之間互相交換各組答案作弊。這該怎麼防止呢?我苦思許久,設計了一個算分的方法:每一題一千分,由解對的各組平分。我在上課的時候,跟同學說:「老師教你們怎麼作弊!」。我告訴他們,以第一組同學為例,他們可以拿他們解出來的三題,去跟第二組交換另外其他三題的答案。拿到第二組所解出的三題之後,第一組可以再拿第二組辛苦解出的那三題,分別去跟第三組、第四組、…去交換收集其他題目的答案。結果到最後,第一組拿了第二組解出來的那三題,去跟別人交易到了所有的題目答案。可是第二組他們辛苦解出來的那三題,卻因為很多組都有答案,而嚴重貶值。同學聽我說了,眼睛都睜大了!最後我問他們一句:「你們,真的都能相信你們的同學嗎?」

圖1:BJ-Online 即時戰報
圖2:BJ-Online 成績地圖
以賽局理論來說,這樣的遊戲只有兩個穩態,大家都不作弊跟大家都作弊。不過因為我刻意的告訴他們這樣的作弊方法。在大家都知道別人也知道可以這樣作弊的時候,大家反而會因為不敢相信別人而不敢作弊了。透過這樣的恐怖平衡,我們的賽局,就落在大家不作弊的穩態上!作弊的問題,就此解決了!
除了作業算分的特殊設計外,我們為了獎勵大家設計好的題目,我們系統還有投票功能讓大家票選設計最好的題目。故意刁難人的題目通常都不會受到青睞。被票選最高票的組,會得到數百分的獎勵。而投給設計最好的題目的這些組,也有樂透彩的方式讓他們得到額外的加分,獎勵他們對於題目的「好品味」。另外上課抽問也可透過BJ-Online隨機選組的功能來選人回答問題(這想法源自資工系林守德教授上課抽問同學的設計),答對的人也可以得到BJ-Online的獎勵分數。我還記得第一年用BJ-Online上課抽問同學時,有同學因為我按的太快,本來選到他們又跳過了變別組。他們因為沒被抽問到而跟我抱怨。居然有同學跟我抱怨上課抽問沒抽到他們!我聽了真是太高興了!
成果與分享
透過這個遊戲,學生的學習動機提昇了。除了遊戲本身的趣味性跟競爭性之外,傳統課程老師出題、批改的權力下放給學生,也是讓他們會提昇動機的主要原因之一。這跟現在素人節目「American Idols」、「星光大道」走紅的的原因是一樣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會讓他們更有興趣與動機,這也就是我常說的「素人教學」。
另外因為分組的關係,同組的同學如果有人擺爛會影響整組的戰績。因此,同學們會互相提攜。也因此在使用了這個系統後,考試成績很明顯的標準差變小了,平均成績也提昇了。同學對於題目的品味也提昇了。圖三是我們林鼎棋、魏振宇、黃俊衡三位同學設計的題目。一個機率的題目可以把蘇格拉底跟柏拉圖對愛情的看法入題,這是多麼的令人驚艷!
另外其他同學設計的題目也都是超級有趣。每次作業出題期限到的時候(通常是半夜三點),我半夜在床上檢閱同學上傳的題目,動不動就狂笑不止。被我吵醒的太太,常常覺得我半夜不睡亂笑一通像個瘋子。這點流弊倒是我當初沒想過的。經過兩年,我們已經累積了兩百多題的經典機率題目。我跟同學說我們要來出版一本「台大電機機率銘題一百」。我很有信心出版後,大家一定會對同學們的創意設計激賞不已!
在過去兩年,我曾陸續將我的設計與電機系、數學系、物理系的老師分享, 目前也有老師用在他們自己的課程中。 我也曾與國外老師分享。美國萊斯大學電機系的Sabharwal教授就應用了我的設計在他的消息理論課程中。隔個學期,他很興奮的告訴我:「It was a big hit!」。有些老師的課可能不適合由學生出題,老師也可以改變方式,鼓勵學生自己從不同的教科書中找出他們覺得最好的題目,做出解答後上傳到系統給其他組做。我試過這種方式,結果同學們非常認真的遍覽群藉找好題目,效果很不錯!
為了讓其他老師可以方便使用,目前BJ-Onilne系統的設計是採取開放式的。如果台大老師有興趣使用這樣的系統,可以讓我知道。只要系統可以負荷的話,我很歡迎大家使用BJ-Online將自己的課程遊戲化。能夠幫助更多老師讓學生更有學習動機,這是我的夢想!
圖3:林鼎棋、魏振宇、黃俊衡3位同學機率題目設計成果
感動與感謝
在上個學期接近期末考週的時候,我在臉書看到一位同學所寫的動態。他說:「電子學快要考了,還有好多沒有念完,可是還是忍不住上去BJ-Online又多解了兩題機率。」
我看了這個臉書的動態,真是感動到眼淚快掉下來。 真的有同學像沉迷線上遊戲似的沉迷在機率課的學習!目前我們正在撰寫論文要投稿國際工程教育期刊,同時也在設計更多的遊戲特色,希望能讓同學覺得更好玩、更有趣。
回首這一切,都源自於我高中時碰到的那位極不平凡的老師。他即使不講課,也能讓我們學的好。是他啟發了我,在講課之外追尋更多的教學可能性。
邱顯義老師,謝謝您!

你為了什麼寫Code呢???

轉貼於http://studyhost.blogspot.tw/2013/08/code.html

你為了什麼寫Code呢???

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小朋友提到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講到的程式設計師的薪資。這位寫PHP的同學,發現自己可能領到的薪資相較於用其他技術的開發人員低,比較起來是倒數的,有些忿忿不平。

原始文章在這裡:
http://www.inside.com.tw/2013/08/23/average-income-per-programming-language

姑且不管上面這篇寫的到底對不對、這樣的統計數據有沒有道理,其實...我想說的完全是另一件事情。我想談談為何軟體業不賺錢,以及程式設計師的薪資問題。或者這麼說吧,你真心想在這個行業繼續奮鬥,卻又真的覺得自己薪水不夠想要高一些...OK,那你可以繼續看下去。

在台灣,在今天這個時代,若你只『專注於』寫程式,是不太可能賺到大錢的。可以溫飽、可以糊口、也可以集畢身積蓄買台重機...這都OK,但若你想買台北市的房子、或買買BMW、Benz玩玩,那可能就輪不到你了。年輕的時候,你也許會覺得無所謂,但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30,35歲),你會慢慢發現這似乎怎麼有點不太對...

也就是說,我們在研討會上跟大家說,寫程式要有愛,學技術要有愛,不然撐不久,這不是說著玩的,是認真的...老師在台上講、沒睡著的,就應當聽。

這一路以來,我們沒有轉行,不是因為覺得這行業可以幫我們賺到大錢、或是因為手上掌握了哪種關鍵的應用技術、還是在台上很風光、可以享受學員崇拜的眼神,或是在案子裡面可以呼風喚雨...從來都不是(因為都沒有)。

這一路以來,我們沒有轉行,是因為我們習慣了看世界的時候,用的是與世人不同的另一種角度;我們習慣了看到問題,就思考著如何可以第一時間找出答案;我們習慣了出現新的技術時,以朝聖的心情蒐集、整理、比較、分析、再消化吸收;我們習慣了會心這小小的社群裡面的人,才能理解的幽默。當然,碰到一些IT或3C阿宅希望我們幫忙解決一些電腦問題時,偶而也享受著這些不明就裡的外人,剎那間完全搞錯對象也搞錯方向的崇拜。(有統計指出,幾乎每一個Developer,都幫女生修過電腦...)

但為了賺大錢? 很抱歉,一直都不是,也從來沒機會。

我也曾經也有著不明白的時候,要知道,一個商業Developer的養成其實相當不容易。除了,必需學習的技術少說也數十種,大多數Developers在養成過程中,看過的專業書籍數以百計,而技術的變化或更新的速度我敢說是全球各種行業之冠,能夠在這樣的壓力下活下來的,就算不是把自己搞得拋家棄子,大概也是在年輕的時候肯定有過一段不為人知的苦讀歲月。這世界偶而會把不學無術的宅男跟Developer聯想在一起,但其實,這等級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要知道,Developers,外表服裝看起來就算有點宅,但其實也深具內涵。不夠聰明的,絕對不可能成為優秀的Developer。沒有經歷過跟鍵盤螢幕奮戰的歲月,沒有閱讀過上百本專業書籍,是不可能成就一個專業Developer的。

既然要成為Developer那麼難,照這麼說,這個行業中的佼佼者一定都很賺囉???
NOT AT ALL! 應該說...一丁點都沒有!

前面說過,我以前也很不明白為什麼,但隨著年紀稍長,慢慢可以理出一些頭緒。

首先,你必須承認,大多數的Developer都不太喜歡賺錢,所以沒錢是挺有道理的。我小時候的管理學老師跟我說,你要先愛錢,才能賺到錢,我年輕的時候覺得這聽起來好市儈,但現在我明白了。

因為Developer愛技術,不愛錢。

這麼說吧,如果你跟Developer說,深夜一點半有一個30分鐘的線上英文轉播,由財經大師告訴你全球股市未來的趨勢,並且傳授你準確的投資標的與方向,我跟你打賭大部分的Developer的腦袋裡根本會忘記這件事情,更不用說晚上還爬起來看了。

但是,如果這是一場北美最新的技術研討會呢? 或是最新款手機新功能的發表會呢? 就完全不一樣了,不需要提醒,不用吆喝邀約,我不只一次在FB、Lync、Skype上和社群的朋友們一起準時地從家裡連線,收看即時現場的技術發表會轉播,即便在晚上一兩點,Developer還是能從床上爬起來看...這是熱情,是愛! 不是嗎? 除了 王建民 或 林書豪,還有誰能讓developer這樣呢?

以前我老闆說過一句名言,『別跟我說你很忙,你永遠有足夠的時間花在你熱愛的事物上』。所以我說,Developers愛技術,不愛錢。

而我那睿智的老闆,隨後又說了一句更重要的話:『你的時間在哪裡,你的成就就在哪裡。』Developer不花時間想想怎麼賺錢,怎麼會有錢呢?

但如果因為這樣,Developers注定就窮,倒也不是。因為你總是會找到那些年紀輕輕就賺了一大筆錢退休的年輕小夥子的創業例子,或是在某一家公司領了不少股票的資訊高手,不過你有沒有發現,這些故事,大多都不會發生在我們寶島台灣?

所以議題就轉變成了,為什麽台灣的Developer賺不到錢? 小時候我也不太懂,但隨著角色的轉變,我慢慢接受了,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你要知道,經濟學告訴我們,所有的獲利都建築在需求上。而需求的強弱,決定了 客戶付錢的可能性、付錢的乾脆程度、以及金額的多寡。客戶付錢的多寡則決定了你所在(或你所擁有)的公司的獲利,而你公司的獲利決定了你的(員工的)薪資。

我搞了大半輩子技術,才慢慢明白(接受),不是因為你很強,就表示你會有很高的薪水,這根本是兩碼子事。薪資其實跟你所在的公司、你所在的地點、你所在的國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記得,所謂的薪資,是你公司所能(所願意)把你留下來的最低成本。這個金額的高低,取決於:
1.你所在的公司賺不賺錢
2.你的市場競爭力好不好(你敢不敢離職)

你的公司越賺錢,你的公司就會越願意(越能夠負擔、也越有可能)花更多的錢把你留下,這樣,你的薪資相對而言就會比較高一些,如果你的公司不賺錢,即便你很優秀,你要加薪的機會也就低了。

而從你的角度來說,是相對的狀況,你越有市場價值、競爭力越高、跳槽到隔壁公司可以多談個一兩萬,你的薪資當然就高了,如果你不敢離職,不願意出去闖,不敢拚拚看,當然就維持原本的薪資好幾年不動。要知道現在不是很景氣,軟體業又是個弱需求,公司沒事幹嘛幫你加薪呢? (記得,所謂的薪資,是你公司所能把你留下來的最低成本。)

說到弱需求,可能很多技術人員不願意承認,但事實就是,很多軟體並非企業迫切需要的。甚至很多軟體根本是我們催眠企業,硬告訴他你有這個需要的。對於企業(或人)來說,沒有這個就不行的,這是強需求,沒有這個也不會怎樣的,就是弱需求。OK,那,這麼說吧,你寫過幾套軟體,是企業沒有用它就會倒閉的呢? 我看大多數人沒有。

所有的軟體廣告,大多都只會說,用了某軟體會提高企業競爭力(但誰算過有多少?) 或是用了可以降低成本(真的???) 或是用了這套軟體可以節省人力(但省下來的人要幹嘛呢? fire掉?) 總之,導入軟體所需要的成本先不說,導入後能不能有成效,其實還是個未知數,也因此,軟體在不景氣的時代,很明確的是個弱需求,弱爆了,比加了色素香料的麵包還要弱。(你可能會看到商業期刊上某些歌頌著某種軟體幫企業如何如何賺錢的...那肯定是行銷廣告無誤)

不能說全部,但大部分的軟體,都是弱需求。再加上,台灣是中小企業較多的狀況,所以軟體的需求相形之下就更弱,因為使用軟體的企業本身規模越小,就越難看到軟體的價值。導致開發軟體的專案公司在台灣削價競爭以求苟活,幾乎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台灣的軟體業不容易賺錢。(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何Developers你的薪水並不高)。

請記得,如果你的公司不賺錢,你就不會賺錢。如果你公司的客戶不賺錢,你公司就不會賺錢。這樣,你明白了嗎? 你能力強不強,跟你會不會賺錢,有關,但不是只有這件事情有關。即便你是一個優秀的Developer,決定你賺不賺錢的因素還有很多,你選擇了哪一家公司,是一個最基本的重點。

想通了嗎? 你用什麽技術決定(暗示)了你們公司的客戶是誰 → 你們公司的客戶是誰決定了你們公司賺不賺錢 → 你們公司賺不賺錢決定了你的薪水高低 ... 這中間,其實大致上與你個人的強弱無關。

你說,可是我能選擇的公司不多耶,都是公司選我...那請你看完這篇文章,立刻跟我(或其他教育訓練中心)聯絡,我覺得你應該迫切需要進修。

如果你是Developer,又想賺錢,就把你的能力(特別是英文能力)培養好,然後(請注意這是重點),去找一家能夠付得起你高薪又會賺錢的公司,先擠進去,接著去證明你自己值得待在那裏。但...如果台灣沒有適合自己的呢?

前面說過,你的薪資跟你所在的公司、地區、國家...都有關。坦白說,我一直在台灣寫Code真的是因為這是我的興趣,而且我對這塊地有依戀。然而如果developer一心想賺大錢,學好語文,試著離開台灣出去走走,到新加坡、香港、美國、或中國,都可能會有更多的可能性或機會。也因此,到頭來,這其實是ㄧ種取捨...

在寫這篇文的同時,網路上傳來了Ballmer準備退休的消息,微軟因為他的準備退休,股票大漲了超過6%,有趣的是,新聞網站推估Ballmer自己可以因為這樣大賺,以鮑默持有3.3億股微軟股票計算,他瞬間增加8億美元(240億台幣)財富。

Develoeprs!Develoeprs!Develoeprs! 其實用喊的比你用當的來得賺!

王文華講過一句話:幸福像是自由,有些人是與生俱來的,有些人則要拚了命流血爭取.....我想,財富也是...

Developers與其想著錢途,不如去愛上你的Code。
但如果...不愛了呢? (下回再說)

2013年8月20日

肺腑之言


人和人相遇靠的是一點緣分,人和人相處靠的是一點誠意,人和人相交靠的是一顆真心。
歲月需要回憶,朋友需要相聚;緣分需要偶遇,生命需要延續;該來就來該去就去,無所謂燈紅酒綠。
快樂總與寬厚的人相伴,財富總與誠信的人相伴,智慧總與高尚的人相伴,魅力總與幽默的人相伴。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看不清的永遠是美麗的,夢想中的永遠是完美無缺的,
希望越多失望越多,往事只能留著慢慢的回味,人總要生活在現實中,不是嗎?
淡淡的來、淡淡的去、淡淡的相處,給人以寧靜 予己以清幽;
靜靜的來、靜靜的去、靜靜的守望,給人以寬鬆 予己以從容。
走近心靈能傾聽心靈的跳動,走近情感能感覺情感的熾熱,
走近尊嚴能體驗尊嚴的高貴,走近寬容能認知寬容的博大。
體諒是一縷清風,微笑是一份禮物,理解是一座橋樑,讚賞是一束鮮花。
紅塵看破了,不過是浮沉;生命看破了,不過是無常;愛情看破了,不過是聚散。
學會用理解的欣賞的眼光去看對方,而不是以自以為是的關心去管對方。
別把自己看得過高,世界不會因你而改變;別把自己看得過低,你的世界因你而精彩。
微笑是種放鬆,微笑是種心情,微笑是種境界,微笑是種寬容,微笑是種人生。
人生無須驚天動地,快樂就好;友誼無須甜言蜜語,想著就好;
金錢無須車載斗量,夠用就好;朋友無須遍及天下,有你就好。
思維 思辯 思考之真;道德 道理 道義之善;文明 文化 文采之美。
有煩惱才知道什麼是快樂,有痛苦才懂得什麼是幸福,有失才能有所得。
該珍惜的好好去珍惜,該放棄的毅然放棄掉,既然痛苦無法避免,就讓我們笑對人生吧!
逃避不一定躲得過,放棄不一定最難受;懂得放棄的人找到快樂,懂得真誠的人找到朋友。
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會常在;你要是心境開朗,眼前就會一片明亮;
你要是經常知足,就會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計較名利,就會感到一切如意。
讀書,追求心靈的寧靜;練筆,記錄生活的美景;彈琴,感受音樂的意境;上網,享受現代的文明。
無論時光如何綿延,讓真情永遠;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讓寬容永遠;
無論咫尺還是天邊,讓美好永遠;無論快樂還是憂傷,讓祝福永遠。
年輪——一葉小舟無岸;網路——汪洋大海一片;尋覓——天地之大無邊;
朋友——相識相知有緣;誠實——展現網路浪漫;知己——以誠相待永遠。
做人單純點,做事盡力點;思慮簡約點,所求稀少點;待人平和點,最後謙虛點。
人生最大的錯誤是用健康換取身外之物,人生最大的悲哀是用生命換取個人的煩惱;
人生最大的浪費是用生命解決自己製造的麻煩。所以,屋寬不如心寬,身安不如心安!
月光很美,比不上朋友的安慰,星星很美,比不上友情的點綴,夜色很美,比不上友誼的珍貴。
人生如夢、歲月匆匆、人活一世、草木一朽,人活一種心情;
成也好、敗也好、愛也好、恨也好、富也好、貧也好,始終是過眼雲煙。
只有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珍愛自己所得到的,在自己開心的同時把快樂帶給朋友!
音樂是心情的記憶,心情是音樂的寫真。音樂是上帝賜給苦難人的補償。
音樂也是一種語言,它可以直接替我傾訴心事,可以與我的苦樂發生共鳴。
忘不掉的是過去酸楚的記憶,不能更改的是進行中的現在,捉不住的是無法預知的將來。
眼中捕捉世界的美麗,心中永留美麗的世界。
也許你不很聰明,但要有悟性;也許你不很瀟灑,但要有氣度;也許你不很熱情,但要有真誠;
也許你不很風光,但要有尊嚴;也許你不很開心,但要有幽默;也許你不很有錢,但要有幸福。
錢多錢少,常有就好;人醜人俊,順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
家窮家富,和氣就好;一切煩惱,理解就好;人的一生,平安就好!
心態左右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影響命運。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愛自己所愛的人。

2013年8月14日

蔡康永:「做自己」跟「沒禮貌」常常是一線之間

http://m.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1868&idSubChannel&fb_action_ids=10151531263491680&fb_action_types=og.likes&fb_source=other_multiline&action_object_map=%5B315609598540594%5D&action_type_map=%5B%22og.likes%22%5D&action_ref_map=%5B%5D

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你會不會說話,你有沒有能力去想像,聽你講話的人是什麼心情…在螢光幕前亦莊亦諧地玩著語言節奏,蔡康永的魅力何以如此誘人?他親身示範了說好故事,就是為自己編寫更美好的人生劇本。
  • 2011-08-17 Cheers雜誌 118期    文/吳永佳

從文藝青年跨足藝能界,蔡康永左手玩藝文,右手搞娛樂。以前他主持《真情指數》、《今天不讀書》,總能將受訪人的內心世界牽引出來,或將嚴肅知識談得有趣;這幾年《康熙來了》中,他犀利直率、諧而不謔的風格更蔚為風潮。
蔡康永的人氣,從他為新書《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宣傳所辦的校園演說可見一斑。幾個小時前就有人排隊,為了讓人潮進場,演講足足延遲了半小時以上,連講台上也席地而坐、擠滿了「搖滾區」的聽眾。
這些學生,都渴望學習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學說話就是學做人

為何要談「說話」?蔡康永開宗明義點出:「貴人不一定能改變人生,外表不一定會決定魅力,但生活種種: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演講、傾聽訴苦,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你會不會說話,你有沒有能力去想像,聽你講話的人是什麼心情,想聽到什麼。」
蔡康永強調,說話不只是「術」。從小在人情世故複雜的大家庭成長,他覺得,「透過研究說話,你會比較根本的搞清楚自己跟別人的關係,搞清楚自己跟別人在想什麼,還有,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用一句話來歸納,就是:You are what you say(你怎麼說話,決定你是誰)
他的理論是:說話形塑自我。說話謹慎,或注重說話品味,才能因此成為謹慎或有品味的人;嘴上愛抱怨,久而久之也將愈來愈像「怨女」。說話既然決定你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與命運,當然要在乎。連帶地,他詮釋「說話之道」時,也從人性出發。
以《康熙來了》為例,「大家一定覺得《康熙來了》是挖人隱私的節目,希望來賓說愈多愈好。錯!其實我最常做的事,是在保護、阻止某些人說得太多。」有時來賓在現場失控「爆料」,蔡康永就會帶著小S設法把話題引開。
難怪小S在他新書推薦序中說:「做自己跟沒禮貌常常是一線之間,」形容蔡康永:「跟他聊天絕對不會被刺傷,還會被附加的一兩句小誇獎逗得心花怒放,又感覺真誠不滑頭。」
的確,蔡氏風格就是慧黠、世故、貼心,但不尖酸刻薄。
所謂「會說話」,是不是常要昧著良心,說些虛偽的話?蔡康永露出促狹的眼神,「是虛偽一點好,但說不上昧著良心吧!」
生活中,面對諸如「我最近是不是胖了?」、「我新剪的髮型如何?」這類問題,大可毫不猶豫的回答:「不會呀!」、「好看極了!」多稱讚別人讓聽者開心,並無損於「良知」。
故事永遠比道理吸引人

除了不傷人,要把說話變成自己的特色,進階版還得做到學會「說故事」。
蔡康永認為,很少人會被道理說服,都是被故事吸引:「我想這跟人類原始的生存之道有關,原始人也是靠著故事的講述來傳播生存之道。」
一個好故事,會讓聽者忍不住問:「後來呢?」要不就是:「怎麼會這樣?」要練習這種「懸疑式」說話,可沒事多找朋友練習,例如在每個段落稍作停頓,若對方一直問:「後來呢?」那表示成功了;若對方不斷分心,就該換個方式說故事了!
人生無處非故事,他進一步形容,「當你說『我希望中一億樂透』時,心中同時也在編造中樂透後要如何使用這些錢;當你跟一個女生求婚,也不可能說『嫁給我吧!』然後就沒下文了,你會進一步去描繪『我們以後會有幾個小孩』、『我會買一棟豪宅給妳』.....之類的故事,故事說得愈好,成功機率愈高。」
推到極致,蔡康永說,人生就是對自己講的故事,學會說故事,就是為自己編造更美好的人生劇本,「說話之道」如同另一張臉,怎能小覷!
「把別人放在心上」的溝通法

蔡康永強調,說話之道,是把對方放在心上,因為「靠語言確認了彼此的存在,此刻語言最美。」你可以嘗試這些方法:

1. 懂得認輸。遇到別人意見與你相左,可語帶保留,迂迴提醒,甚至認輸無妨,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人緣留給自己。

2. 不要一直說「我」。多說「你」或「他」,才能不斷把話題丟給對方,讓對方暢所欲言,成為一個超級上道的人。

3. 把對方看在眼裡。但不是像「驗屍」那樣緊盯著看,而是三不五時、帶著情感「望著」對方,讓彼此的電流傳遞;然後帶一點「觀察」,留心對方的舉止與需求,讓他感覺時時「被重視」。這點,約會時格外受用!

4. 不想交淺言深的話,應該避開某些地雷。像財務、感情,或政治、宗教這類對方可能有強硬立場的話題,容易起爭執。

5. 讚賞。觀察對方最渴望被肯定的部份。

2013年8月7日

不猶豫與不後悔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學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氣質,不知迷死多少女人。
某天,一個女子來敲他的門,她說:
「讓我作你的妻子吧!錯過我,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
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說:「讓我考慮考慮。」
⋯⋯
事後,哲學家用他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將結婚和不結婚的好、壞所在,分別條列下來,才發現,好壞均等,真不知該如何抉擇呢?
於是,他陷入長期的苦惱之中,無論他又找出了什麼新的理由,都只是徒增選擇的困難。
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人若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驗過的那一個。
不結婚的處境我是清楚的,但結婚會是個怎樣的情況,我還不知道,對!我該答應那個女人的央求。
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女人的父親說:
「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她,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
女人的父親冷漠地回答:
「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向來自以為傲的哲學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
爾後二年,哲學家抑鬱成疾,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只留下 一段對人生的註解,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
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猶豫」,
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也許你曾經買了一件很喜歡的衣服卻捨不得穿,鄭重的供奉在衣櫃裡,許久之後,當你再看見它的時候,卻發現它已經過時了。
所以,你就這樣跟它錯過了,也許你也曾經買了一塊漂亮的蛋糕卻捨不得吃,鄭重的把它供奉在冰箱裡,許久之後,當你再看見既時候,它已經過期了,所以,你也這樣與它錯過了。
沒有在最喜歡的時候上身的衣服,
沒有在最可口的時候品嚐的蛋糕,
就像沒有在最想做的時候去做的事情,都是遺憾。
生命也有保存期限,想做的事該趁早去做,如果你只是把你的心願鄭重的供奉在心裡,卻未曾去實行,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與它錯過,一如那件過時的衣服,一如那塊過期的蛋糕。
來源:網路文章